主题词:银行

今年银行揽储压力尤甚往年

2014-04-29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近日,多位市民投诉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猫腻;事实上银行员工使尽浑身解数“骗卖”理财产品的背后则是因为揽储压力巨大。
  调查发现 因揽储压力大 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有不少“吸金”方式

  “每天打电话都说有高收益产品,结果去了银行理财经理就说卖光了,而推荐买别的收益低的。”近日,多位市民投诉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猫腻;事实上银行员工使尽浑身解数“骗卖”理财产品的背后则是因为揽储压力巨大。

  昨日,从多位银行业内人士了解到,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和互联网金融的夹击,今年以来银行揽储的压力尤甚往年。

  现象一:买高收益理财品 须用他行资金

  一般而言,资金起点越高,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也越高。不过,目前从他行转入资金享受高收益理财产品也成为银行揽储的手段之一。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某股份制银行推出一款“较为特别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6.8%,期限为1078天,但购买这款产品的条件是“资金需要从他行转入”,不能用原本存在该银行的资金购买。

  从该行官网上查询该款产品的具体信息,发现在产品说明书中,购买门槛并未提及到资金来源一项,也就是说,“从他行转入”资金成了购买该款高息理财产品的一个“隐性门槛”。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这种从他行“抢钱”的方式就多了,除了超级网银外,就是从他行转入资金买高收益理财。“基本都是股份制银行,给客户收益高一点、从他行转入资金免手续费等优惠,相对来说就是银行少赚一点吧。”

  现象二:

  不推荐跨月产品

  留下资金度月考

  近日,市民黄女士在某银行以20万元购买了一款期限60天于6月26日到期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4%。不过,在认购成功后,她发现,该银行同期在售的理财产品中,还有另一款于7月初到期的产品,这款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比她购买的要高出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她若购买了这款七月初到期的理财产品(期限68天),同样的钱在银行多放一周,利息就要多出约350元。

  “理财经理并未向我推荐后一款产品,反而极力推荐了前一款。”她说。

  某国有大行广州地区一位理财经理杨先生(化名)指出,这应该是理财经理为“揽储”刻意而为之。“现在揽存款基本靠‘骗’。”他开玩笑称。

  据杨先生透露,不少银行理财经理都喜欢推荐客户购买一些在月底之前到期的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到期之后,到月底跨月之前会有几天的空当期,银行可以调用这笔资金补充存款。“因为每到月末银行都会考核存贷比等指标,而贷款已经放出去了,要达标就必须在月末多拉存款。”

  现象三:

  电话叫卖高收益

  到银行称“卖完”

  “一连三天,每天理财经理打电话都说有高收益理财产品可以买,结果去了柜台又说卖光了,老推荐一些低收益的产品。”市民张小姐表示,“即使一大早去也没有,我怀疑就是理财经理故意的。”

  事实上,收益比较高的理财产品确实容易卖完。不过,一位理财经理表示,“如果事先和客户预约大概什么时间过来买,应该是可以买到的。因为我们会保留一定的额度给预约的客户。”

  有理财经理也坦言,有时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想办法先把客户“骗”过来。“反正来到了柜台,有差不多的介绍一下都会买的,收益率差零点几个百分点最后实际收益也就相差几十或百来块钱,不是很大差距客户也能接受。天天跑银行客户也没时间啊。”

  业内:今年揽储艰难

  在一家国有大行深圳地区担任理财经理一年多,钟女士在过去几个月都在为完不成理财产品、基金销售任务而苦恼。“但今年银行已经全面调低了这些产品的任务额,而是将拉存款放在第一位。毕竟对于银行来说,留住存款才是第一位的。”她说。

  不过相比以前的揽储手段,微信成为维护客户关系和揽储的新方式。“我们现在都要求必须加客户微信。”一位拥有数百客户的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我的朋友圈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们理财产品的介绍,而且每周都有任务要求。”

  新的方式并没有减轻揽储的压力。“存款是银行的根本,一直以来息差收入都是银行的主要收入。表面上看,一季度以来市场资金利率不高,银行好像不缺钱。其实,在今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银行盈利放缓、不良资产可能大面积暴露,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对存款的分流,今年揽储的压力比往年都要大。”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分析指出。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