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信托

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2014-04-30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随着信托公司“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意识到,信托业已经逼近创新与转型的十字路口。

  随着信托公司“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意识到,信托业已经逼近创新与转型的十字路口。但通过走访发现,除第一梯队少数几家信托公司的创新研发机制较为健全之外,多数公司的研究部门正面临着与业务部门脱节、部门职能芜杂、研究人员激励机制缺乏、研究成果难以落地等尴尬。

  样本案例

  两年无成果落地 信托创新研究总监萌生退意

  近年来,中国信托业在“转型和创新”的呐喊声中狂奔到了11万亿元的规模,而如今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制度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泛资管时代市场同业竞争压力的加大,创新与转型对于信托公司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

  于是近两年,行业内掀起了一股组建研究团队的热潮,各家公司纷纷在金融圈内高薪挖掘研究领域的能人志士担任要职。

  在金融行业里小有名气的张鹏(化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加入到了信托公司,欲大展拳脚。但时至今日,入行两年的张鹏表示,创新似乎只是纸上谈兵,他已经萌生退意。

  信托公司缺乏推行创新成果动力/

  在金融行业混迹10余年,专做产品创新研究的张鹏,当初受某信托公司领导赏识,加入到了其创新研究部门,并担任部门总监。但如今两年过去了,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的他,所带领的团队却没有一项成果得到落实,信托创新似乎只是纸上谈兵。

  张鹏的研究团队成员主要是来自于券商和基金公司研究所的研究员,目前一共有6个成员,研究团队组建已有两年时间,这样的研究团队配置规模在信托公司里算是中上游水平。

  为了创造价值,不愿意吃“闲饭”的张鹏调整了部门结构,将研究部门分为宏观研究、行业研究以及金融产品设计三个板块。他的团队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并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结合。从产品设计到客户需求对接,张鹏都是领着团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调研,团队成员常常分散到全国各地参与项目的调研工作,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市场需求,并设计产品模式。参与到新兴产业中,寻求潜在需求,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希望能为公司开发出新产品,找到可持续的盈利点。

  短短两年时间,除了日常的宏观研报、行业研究支持公司内部的学术探讨以外,团队还有多项新产品研究成果,以及以期限和风险匹配为基础的金融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成果。但至始至终没有一项成果被完完全全贯彻落实。

  “信托公司里做创新产品怎么就这么难?”张鹏感叹道。

  “每次想到自己和团队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化为一纸空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说白了,信托行业的创新转型还没有到生死攸关的地步,传统业务还可以继续养活企业。再者,创新业务前期需要一定的投入,如果公司内部没有强有力的董事会与决策层,就没办法自上而下地在整个公司推广。目前无论是信托业外部环境还是信托公司内部意愿,都还不足以支持信托公司推行创新。这造成了如今有成果而不能落实推行的尴尬局面。”张鹏表示。

  创新团队成员大多无信托从业背景/

  不过,多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目前信托公司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一些金融机构的研究所,大多不具备信托业相关从业背景,这样的人员构成会造成研发人员对信托项目不了解、缺乏洞察力、想法太宏观等问题,与信托业务脱节较为严重。”

  面对质疑,张鹏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是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的,后期也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而且多项研究成果已经被业内竞争对手抢先一步实行了。去年,我们设计的一款为信托收益权提供流动性的产品在公司被否之后,其他公司后来也推出了类似的服务产品。”

  张鹏提到的为信托收益权提供流动性的产品,类似于去年年底华宝信托推出的“流通宝”平台,以及中信信托“信惠财富”的财富管理平台,这种平台是为持有信托受益权客户提供流通转让服务,解决信托产品流动性问题的创新产品。

  “当初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解决产品的流动性问题是信托公司目前最迫切的需求。金融机构最主要的盈利模式,一是进行项目的风险管控,二是实现资金错配。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做的是第一部分的事情,通过项目的风险管控获得收益。而资金错配,也就是提高产品的流动性,是银行最擅长的,吸收短期存款,放长期贷款获得差额收益。如果信托公司能解决产品的流动性问题,将会获得超额的利润。”张鹏表示。

  了解到,由于目前信托登记制度缺失,而解决产品流动性问题又是金融机构的基本需求,在现有条件下这样的创新应不乏市场空间。

  监管层在“10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13年信托业年会上都表达了将支持建立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的意向,并关注到了信托受益权流转问题。而对于信托公司而言,信托受益权一旦实现平台流转,产品流动性将被有效盘活。

  了解到,尽管目前信托产品的登记制度并不健全,但行业内多家信托公司都在开展相应的产品研究。由平安信托推出的信托质押创新业务,就合理地规避了法律障碍,允许投资人以各类信托受益权进行“约定回购”获得融资。

  张鹏称,“多家公司大力推进此类业务,也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可行的。”

  作为一家受托资产上千亿的信托公司创新研究部门总监,在外人眼里是光鲜靓丽的。但是张鹏苦恼的是,作为公司一级部门的部门总监,他却连签合同的权限都没有,无法发起业务流程。

  虽说创新研究部是公司的一级部门,但到目前为止,公司开展的传统业务,创新部门并不能参与其中,创新部门研究的新业务也无法得到公司各部分的配合。可以说,创新研究部门是一个游离在公司组织之外的部门。

  张鹏表示:“一个新项目的落成,除了领导层以外,更重要的是信托公司内部在前中后阶段的协作,单靠研究部门根本无法推动。一个新产品,如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推出,势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公司各个部门现有业务流程的改变。”

  新的尝试总是有风险的,而且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需要公司领导层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魄力,并将项目在全公司各部门协作落实推进,才能最终落实。

  “即便是领导同意了,大部分的业务部门愿不愿意配合?牺牲自身利益,放弃现有传统业务的机会,分身去开拓不一定有未来的研究成果?这很难说。最无奈的是自己又没有去落实项目的权利,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张鹏表示。

  行业现状

  难以涉足业务流程 部分信托创新部门形同虚设

  其实,张鹏所面临的创新研究困境在信托行业中并不是个案。多家信托公司创新部门人员表达了类似的困扰。

  尽管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多家信托公司将创新部门从公司二级部门提升为一级部门。但对于多数信托公司而言,公司内部缺少完善的机制架构,研究部门无法参与到业务流程中,导致创新部门形同虚设。

  某大型信托公司发展研究部总监表示:“尽管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意识到设立创新研发部门的必要性,但在对创新业务的认识方面,信托公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研究部门职能差异巨大

  目前,信托行业内并不是所有的信托公司都有研究部门,即便是设有创新部门的信托公司,在研究人员配置与研究能力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据了解,很多研究部门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创新业务研究,还要负责综合类的业务辅助工作,这导致研究部门很难出成果。

  一家中小型信托公司的研究员表示:“当初部门成立招聘员工时是让我们主要负责创新产品的研究,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做公司内部的学术研究,做了大量的业务辅助性、综合性事务。除了日常的行业研究报告,公司举办内部培训活动,以及领导对外发言的演讲稿等等都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

  中泰信托相关人士表示:“业内各家公司建立研究部门的进度不同,多数的信托公司研究部门才刚刚建立,机制并不成熟。各家公司对于研究部门的职能定位不同,所以划分的权限不同。部分公司研究部门的定位是为公司内部研究提供支持,不仅要负责宏观研究,行业内部相关热点研报,甚至还包括公司员工的培训工作。也有些信托公司将研究部门定位为产品开发,直接为公司新业务的开拓提供研究支持。”

  在一位熟悉信托公司创新架构的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信托公司股东背景、专攻业务差异较大,各家公司研究部门的职能定位也不同,以研究部门的职能定位划分的信托公司大致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中信信托等,具有成熟的研究团队,能自主研发开发产品。第二梯队:以中融信托等为代表,具有较成熟的研究团队,但较难自主开发产品。第三梯队:信托公司设有研究部门,但职能定位为内部研究、政策解读兼顾其他综合类事务;无研究部门的信托公司。

  多数公司缺乏研究部门参与机制

  在信托公司发展的历程中,向来是业务结果导向。相较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的血液里缺乏研究的传统基因,研究职能在其公司文化、管理体制以及业务流程上没有相应位置。不过,随着去年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创出新高,但整体规模增速出现三连降后,信托公司逐渐意识到转型的迫切,多家信托公司开始主动调整公司内在结构。

  据了解,有多家信托公司在去年底到今年初这段时间,将创新部门从公司二级部门提升为了一级部门,日常业务开展从向部门领导汇报直接到向总经理汇报,并在其他业务流程上做了部分改进,也增加了相关人员的配置。

  “目前,多数信托公司的创新业务是在维持原有组织架构不变的情况下,设立研发部门负责产品创新。但在现有的组织架构下,完成创新任务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由于各部门对创新业务的认识不一致,导致一些创新业务在信托公司推行缓慢。”某大型信托公司发展研究部总监表示。

  目前,信托行业中只有第一梯队的信托公司,职能划分相对清晰,研究部门具有独立开发项目的权限,从研究调研到项目实际落成,研究团队可以自主完成项目推进工作,当一个研究成果落实成熟之后交由业务部门推广。但对于多数信托公司而言,公司内部缺少完善的机制架构,研究部门无法参与到业务流程中,导致创新部门形同虚设。

  上述信托公司研究总监表示:“一个信托项目包括很多环节,从产品设计到客户需求对接,从前期调研到后续管理,从项目合规到风险控制等等。多数公司现有的机制使得研究人员无法参与到整个项目流程中,导致研发部门的想法与设计的产品无法落地生根,这是造成信托公司研发部门创新效果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激励机制缺失

  信托行业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信托公司带来了丰厚的盈利,还成就了一大批令人羡慕的高薪信托人。然而,多位信托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公司对于研究人员的激励机制缺失也是造成信托公司创新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位大型信托公司人士表示,“目前,研究部门的人员配置主要是金融行业研究员,由于激励机制不明确,前台人员收入与研究人员收入相差甚远,前台业务部门人员自然是不愿意来搞研究的。”

  “创新业务团队不仅需要拥有业务背景的人员加入,更需要信托公司能完善内部机制,信托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应该逐渐从 承包制 发展为按产品条线进行管理(前端是营销、中端是产品、后端是风控),建立强大的产品平台。让明晰业务操作与流程的人员参与信托产品设计,中后台的研究部门才能对公司有较强的研究和创新支持。”上述信托公司研究部总监强调。

  趋势分析

  经营拐点隐现阿信托“躺着赚钱”难延续

  当前,随着金融同业竞争加剧,以及自身经营拐点显现,信托公司如何寻找新的产品乃至新的运作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近日,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11.73万亿元,环比增速仅为7.52%。

  注意到,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14年一季度已清算的信托产品平均年化综合信托报酬率为0.44%,同比下降近四成。

  此外,从信托公司2013年年报来看,多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管理规模继续增长,但净利润增速却在逐步放缓。

  某业内人士表示:“信托行业已面临拐点,创新对于习惯了躺着赚钱的信托公司而言,不能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业内称经营拐点已现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11.73万亿元,环比增速为7.52%。

  值得注意的是,信托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14年一季度已清算的信托产品平均年化综合信托报酬率为0.44%,同比下降38.02%。这也是信托行业高速发展以来,信托报酬率单季度首次出现近四成的降幅。

  近期,非上市信托公司陆续公布2013年年报,在已公布年报的信托公司中,发现,多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管理规模继续增长,但净利润增速逐步放缓。

  4月28日,平安信托发布的2013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去年末,公司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903.2亿元,同比增长37%;全年实现净利润19.14亿元,同比增长25%。

  虽然,平安信托总资产以及净资产继续保持行业第一,但净利润同比增幅仅25%,公司平均年化综合信托报酬率出现了下降。

  实际上,结合近期密集公布的信托2013年年报来看,信托公司出现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和净利润增速不协调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某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信托公司利润率下滑是行业比较普遍的现象,2013年随着券商资管以及基金子公司对资管市场的抢食,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导致信托公司综合报酬率大幅下降。信托行业的经营拐点已经到来了,今年整个信托行业可能更加不景气。”

  传统业务受困监管新规

  传统业务给信托公司带来的信托报酬率大幅降低,同时监管政策在传统业务导向上也在逐渐收紧。

  被业内认为将对未来信托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 “99号文”(即《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杨八条”(即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此前提出的完善信托业治理的八项机制)的细化与落实。

  近年来,信托项目兑付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信托兑付风险,监管层将防控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同时,“99号文”还明确叫停了信托非标理财资金池业务,并要求各家公司上报整改方案,对已开展非标资金池业务尽快清理。

  对于项目风险的防控以及资金池业务的清理整顿,对信托公司的传统业务将会造成不小的冲击。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今年经济环境整体下行,预计下半年会有一些项目出现兑付危机,银监会此时发文,主要是督促各家信托公司防范风险,清理整顿既有业务,做好风险准备,避免出现大面积打破 刚性兑付 的事件。”

  一位北京的信托公司项目经理表示,“政策意在堵住风险,但同时也堵住了传统业务的增长之路,信托公司要想获得生存就必须闯出新的道路,开拓新业务,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产品创新“新瓶装旧酒”?

  近一年多来,信托行业创新转型的呼声日渐高涨,创新产品可谓是百花齐放。平安信托推出首款家族信托产品之后,类似的业务很快在业内推广。此后,土地流转信托也在各地开展地如火如荼。

  然而,看似热闹的创新业务却并没有给信托公司带来太多改变,新的业务也并未给信托公司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

  某中部地区信托公司研究部总监表示:“目前,信托创新百花齐放只是表象,无论是家族信托,还是土地流转信托,交易结构和业务产品上的创新,对整个行业而言,并不是真正的创新。”

  这位研究部总监同时表示:“目前,信托行业在产品交易结构方面的改变,很多是为了规避监管,新瓶装旧酒罢了,并没有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真正创新的产品应该是信托模式清晰、风险点和盈利点明确,而且在未来的市场中可大规模复制的。对信托行业而言,真正的创新则应该是制度层面的创新。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更需要信托公司内部的制度建设,只有三方面共同协作配合,才能促成行业的创新与转型。”

  一位大型信托公司研究部总监也认为,“当前,信托行业的所谓创新研究都太过于急功近利,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找到一个 无敌法宝 ,短期之内就能为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但这是不可能的。公司现有机制也很难满足业务的创新需求,信托公司应该首先改变公司内部机制,从机制上向创新研究进行倾斜,同时理顺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产品创新应该是以研究为本,而研究方向则要与公司自身的禀赋优势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政策在收紧部分传统业务之门时,也开启了信托行业创新转型的一扇窗。

  “99号文”提出信托行业改革的大方向,推动信托公司真正成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托机构。同时,鼓励信托公司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受托服务等多种业务有机结合。推动信托业务转型,改造信贷类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模式,研究推出债权型信托直接融资工具。大力发展真正的股权投资,积极发展资产管理等收费型业务,鼓励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提高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附加值。

  上述大型信托公司研究部总监直言:“信托行业如今已经面临拐点,创新对于缺乏研究基础,习惯了躺着赚钱的信托公司而言,不能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各家信托公司应该高度重视,从自身内部的机制改变开始。只有这样,信托行业才会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