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健康险

健康险公司艰难探新路

2014-05-12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在现实社会环境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下,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似乎就很难有特别滋润的日子过,不但业务规模扩张的速度还很难尽如人意,业务的利润状况也极不乐观。

  为患者搞定选医院、预约、挂号、后期护理等等琐事,或许就是健康保险公司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在寿险公司有心无心地“挤兑”甚至“挤压”下,在现实社会环境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下,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似乎就很难有特别滋润的日子过,不但业务规模扩张的速度还很难尽如人意,业务的利润状况也极不乐观。但中国保险行业显然还处在一个“规模为王”的“霸道”时代,规模上不去,一切“免谈”,健康险公司要想良性循环起来,真是难上加难。

  当初把健康险从寿险业务中单独剥离出来,无论是从国际实践经验看,还是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看,都是极为正确的举措。但从这些年的实际操作看,正确的战略举措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磨合过程,还是颇有些折磨人的。以中国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人保健康2005年4月成立为标志,在如流水般逝去的9个年头里——实在是一个不短的时间,虽然中国健康保险行业一直在努力,胼手胝足、栉风沐雨,但不可否认,整个行业仍未闯开一片新天地,为健康筹谋、为健康投保的观念,也远未深入人心。

  形成这种局面,显然存在两方面的制约因素,其一,社会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专业健康保险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快速扩张;其二,寿险同行的竞争,也挖了健康险的“墙脚儿”,限制了其发展。

  30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国保险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现有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似乎还不足以支持专业健康保险的快速扩张。保险是有钱人的“消费品”,在目前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下,“消费健康”显然还不现实。面对这种现实环境,健康保险行业还是有所作为、想了一些办法,推动了行业的前进。比如,人保健康与当地社保推动的“太仓模式”、“湛江模式”,确实取得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不能否认,这些模式虽然很好看,但保险公司实际“吃”起来,恐怕就很难吃得有滋有味,一方面,受益居民往往记住的是当地社保、政府,保险公司很难得名,也就难以借此展开一系列的衍生服务,另一方面,这些模式“保本微利”的经营要求,也让保险公司难以得利,难以通过业务的发展,实现积累,实现自身实力的壮大,进而限制了公司进一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社保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寿险同行的积极作为,也使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存在,陷入尴尬境地。就多次有人反问,“看病,医保报销一大部分,剩下的,单位还另外给上了保险,能二次报销;寿险的大病附加险,也能覆盖一定的风险。健康保险还能有什么用?”也是,从这个角度看,健康险似乎还真没什么用。尤其在医保覆盖面日益全面、寿险产品日益细腻的情况下,健康险的发展确实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困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健康险公司需要尽快找到新出路。一方面,各种很“好看”的模式,显然还需要继续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虽可“无利”,但要“求名”,这也是一个全民教育的过程。另一方面,恐怕要在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上好好下功夫。不久前,人保健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合作,共同推出防癌保障计划,被保险人能够因此得到肿瘤医院几乎全程、全方位的服务。

  患者最怕什么?许多时候怕的不是病,而是选医院、预约、挂号、找医生、定治疗方案、后期护理等等似乎永远没完没了的“琐事”,为患者搞定这些“琐事”,或许就是健康保险公司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突破,恐怕还需要专业健康险公司进一步强化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强化对医疗机构的多方位“渗透”。而这显然并非凭保险公司一己之力就能顺利推进,需要多个政府部门深化改革、通力合作。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