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珠三角 巨变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珠三角巨变:产业转移加产业升级

2009-03-09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20多年前,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三角搭上产业转移的便车,率先承接了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大批加工制造业;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传统的人力优势、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这里的制造业又面临被转移出去的命运。

  文/中投顾问

  20多年前,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三角搭上产业转移的便车,率先承接了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大批加工制造业;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传统的人力优势、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这里的制造业又面临被转移出去的命运。

  珠三角地区还能不能延续昔日的辉煌?中投顾问通过观察发现,珠三角正在进行一场巨变: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珠三角是经济增长主引擎

  2008年,珠三角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5.58亿元,占广东省去年GDP总量35696.46亿元的83.32%。广东省统计局专门调研报告显示,珠三角作为全省进出口的主要市场、推动财税收入增长的主动力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的三大作用正进一步得到强化。

  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近年来呈稳步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明显。2008年生产总值逼近3万亿元大关,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5.58亿元,增长12.6%,高于全省10.1%的平均增幅。而投资、消费、进出口协调性也进一步增强,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减弱。全年珠三角地区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827.27亿元,增长13.5%;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三市投资额达4795.16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4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6.47亿元,增长19.7%,增速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

  产业转移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过去20年来,珠三角经济发展迅猛,主要立足于廉价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优势正在丧失靠低成本劳动力生存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了,使我们可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能否迅速填补这一空缺,面临的首个问题是结构调整谁来唱主角?

  我们都知道“珠三角制造”一直都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说得好听一点是外向型经济,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为跨国公司打工。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萎缩,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以前那种拼低成本和低劳动力价格的模式不灵了,“珠三角”必须要完成自己的蜕变。

  要想始终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广东找到了一条有效的渠道,那就是产业转移,这种转移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背后却是全省经济结构的重新布局,让企业到有需求的地方去、让这些地方的优势转化为崭新的动力,广东的经验既是一种艰难的探索,也是一种有益的示范。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现在都纷纷步入了腾笼换鸟的阶段,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大批迁往经济欠发达地区。

  目前广东省政府也意识到产业园建设的困难,决定未来五年时间内,投入500亿元,用于鼓励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地区转移。

  “泛珠三角地区(9+2)经济合作”概念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后,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打造,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日益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热点和重点,这种产业的梯度转移正如当年港澳企业向珠三角的转移,将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并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升级助珠三角经济持久发展

  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国家和广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力助珠三角经济持久发展。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规划期至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称“纲要规划”)的第三部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及第四部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密切关乎珠三角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政策环境。而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的生死存亡直接决定区域经济的盛败兴衰。

  《规划纲要》支持珠三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多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从而逐步提高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的位势,更好地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