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三聚氰胺 背影 幽灵

【21世纪经济报道】三聚氰胺的背影与幽灵

2009-10-17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三聚氰胺一周年之际,一篇题为《毒奶还在残害谁?宁夏再现疯狂黑奶收购站!》的帖子在各大网站流传开。

  三聚氰胺一周年之际,一篇题为《毒奶还在残害谁?宁夏再现疯狂黑奶收购站!》的帖子在各大网站流传开。文章的图片和文字显示,尽管国家明令禁止私设奶站,但宁夏的黑奶站仍在大肆收购鲜奶,供给厂家,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10月15日,宁夏自治区农牧厅在其网站上正式就此事作出澄清,称“网上所讲的两个牛奶收购点均在银川市平吉堡镇境内,这是企业应奶农要求设的两个收购点,有奶站负责人,有检测员,所收牛奶完全符合质量标准”。

  然而,澄清似乎不足以彻底消除那段无法淡忘的记忆和恐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问题仍然萦绕在众多消费者的心头:三聚氰胺还会来么?

  输不起的企业

  “现在看来,类似三聚氰胺这样大规模的牛奶质量安全事件是不会发生了。”乳业专家王丁棉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现在没有哪家企业有这么大的本钱和勇气再去冒这个险了!”

  据中投顾问的研究报告,2008年除三元略有盈利之外,三大乳业巨头亏损接近30亿元。其中,伊利亏损16.8亿元,蒙牛亏9.5亿元,光明亏2.86亿元。企业已经亏不起。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反思认为,首先应当从企业和行业中找原因。他列出的几点均与企业有关,包括不是以质量求发展求生存,而是以营销求发展、不顾企业条件盲目扩张,以至于无法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产品质量保证系统有漏洞等等。

  蒙牛副总裁姚海涛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对于乳品企业最大的改变就是,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品质,特别是原奶方面。据他介绍,企业在此后增加了检测的设备和人力,仅这一块投入就达到6000万元-8000万元。

  被指责为奶源最为薄弱的企业之一的蒙牛,除了加大自建牧场的力度外,从去年开始夺取奶站的控制权。“现在,我们的所有奶站均已采取托管、监管或者代管的模式经营,派专人驻守。”

  光明乳业(6.85,0.02,0.29%)新闻发言人龚妍奇则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2009年6月,国家颁布《食品安全法》,此前的做法是,公司一般会组织质量部的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没想到,这次从工厂工人到各部门的职工,基本都被要求参与培训。这一次几千人次的培训,在公司内部也很罕见。

  如今,在光明乳业负责奶源的副总裁同时也是质量副总裁,拥有一票否决制,可以因为质量原因罢免任何一位厂长或者区域总经理。

  如果奶源不能得到保障,宁可不建新工厂,不扩大生产规模——这是光明乳业的新方针。

  为光明乳业提供原奶的崇明一家奶牛场负责人陈惠明也深有体会。此前,光明奶源部在崇明安排有一名质量监督员,负责巡视岛上几十家奶牛场的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后,光明又增加了一名监督员,来牛场的次数也明显增多了。“以前一周来我这里一趟都不错了,现在基本上一周要来一两次。”陈惠明说。

  政府监管之手

  上海壹言商务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汤志庆对目前的乳业安全持乐观态度:“政府对奶站,对牧场的监管,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应该说很严格了。”

  王丁棉指出,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与政府的监管不到位和失职有很大的关联性。例如,奶贩子的收奶站就从来没有明确由哪一个部门来管,农业部门不管,工商部门、卫生部门和质检或防疫部门也不管。

  奶站,正是被看作是牛奶产业链监管缺失的重地。

  事实上,政府也为三聚氰胺事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业内透露,在三聚氰胺高达百亿的赔偿和损失中,企业仅拿出了3亿不到,其余均由政府“埋单”。

  在行业危机之后,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对收奶站、加工企业进行整顿,要求全面加强乳业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有生鲜乳收购站1.58万个,比清理整顿前减少了4500多个,共取缔流动收奶站3800多个,个体收购站减少了1900个,全国机械化挤奶站达到了1.14万个。

  王丁棉认为,此次宁夏“黑奶站”事件就很能说明政府在这方面的改进:“这事后被证明为一条假新闻,而且还是网络的,但是农业部还是很快做出了反应。”

  据国家农业部14日在网站上的发文称,10月12日,农业部从网络获悉宁夏出现黑奶站之后,立即责成宁夏农牧厅开展调查并依法严厉查处,当日宁夏农牧厅已经派出2个工作组赴有关地区进行调查。10月13日,农业部又派出督导组赴宁夏开展调查,指导地方依法严肃治理生鲜乳收购站市场秩序。

  农业部同日还表示,在今年启动实施了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严厉打击添加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行为,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管,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对于违反《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设立生鲜乳收购站的行为,将采取坚决取缔等措施。

  宁夏农牧厅在15日的回应中也称,今年以来,宁夏已先后关闭取缔奶站184个,目前全区486个奶站已全部纳入监管范围。而对于“黑奶站”的报道也经调查后证明为失实。

  王丁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地区协会就已经组织了3次奶源抽查,加上农业部组织的,一共4次,平均下来每2个月一次,“密度很大”。

  寻觅长效机制

  “三聚氰胺这类的安全事件不会大规模出现,但是未来,局部地区,局部品牌,安全事件还是不可避免。”汤志庆说。

  王丁棉表示,目前如果很大程度依靠行政手段监管,仍将面临很多难题。例如,对于奶站多的省份,用什么手段管,管不管得死,都是关键。以内蒙古为例,奶站数目多而分散,而监管部门就那么几十号人,困难重重。

  “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管更有效。”王丁棉认为,广东省此前之所以能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幸免,就是运用了这一方法。不过这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首先是规模养殖;其次是交易双方签订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靠诚信经营。“像一些乳企依靠人盯人的人海战术,其实是很落后的。”

  对此,龚妍奇也深有体会。她反复向记者强调,企业对于质量的管理,不应该是增加人手,而是标准。“检测出来是最基本的,企业需要进入到一个系统化管理的阶段,运用自身的管理机制能够做到先期预防杜绝。”

  按照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的规划,从去年开始,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完成了由检验型到保证型的转变的光明乳业计划用3-5年的时间由保证型向预防型迈进。

  但汤志庆表示,乳业完全实现规模化养殖还需很长一段时间,而奶站也是目前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模式,它不会很快消失,因为没有其他模式可以替代。

  来自上海益民科技有限公司的朱益民有着30年奶业信息化工作的经验。他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实质是信息监控和监管空白,造成不法行为泛滥所致,也充分暴露出中国奶业在推行信息化的深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一个例子是,一头只能产奶2吨的奶牛,竟能通过加入50%的水,产出3吨的牛奶。——如果此前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登记了解,就完全可以防范。

  因此,朱益民提议,希望制定中国奶业信息化系统的国家标准和信息发布体系,促进中国奶业企业生产、流转、销售和监管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中央管控体系。

  王丁棉则透露,广东协会方面已经就政府管理机构行政上的智能化管理的软件开发申请立项,正待批复中。

  [编后]

  回答了乳业是否复苏的问题,现在要解答的是,三聚氰胺是否真的已经消逝在公众视野?

  肯定的回答基于几个判断:其一,企业已经付出高昂的代价,再也亏不起。其二,政府监管的系统更加灵敏。宁夏“黑奶站”事件才发生,农业部就已经彻查。

  业内玩笑着说,政府也亏不起——在三聚氰胺高达百亿的赔偿和损失中,企业仅拿出了3亿不到,其余均由政府“埋单”。

  犹疑的沉吟也存在:政府在对保障公共安全方面的变化,未必能及行业细节上的变化。比如,近期市场再度出现美赞臣奶粉蛋白质超标问题,多美滋奶粉含钙超标问题。此外,有一国内大型乳企内部人士表示,隐患依然存在,因为目前“奶源确实紧张”,而中国奶源建设实在太薄弱。

  国内乳企从2008年底至2009整个上半年间都将发展重点移向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和乳业上游养殖业的培养。一线品牌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了其在高端奶源的掌控决心。

  之前的“唯市场论”已经被乳企摒弃,政府监管和商业伦理逐渐回归。不过“唯事件论”尚未被改变。

  通识是事发再想对策。如果眼光放在得以幸免的上海、广东等地,管控与防范是否也有市场经济的手段?

  看着三聚氰胺淡去的背影,让人想起典型的“黑天鹅”理论——你永远难以判断它或它的同类何时会回归,你能做的只是做好准备。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017/03366850354.shtml(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