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低碳 屏障

【中国产经新闻】“技术+资金+区域定位” 低碳路径突围三重屏障

2010-03-11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技术相对落后是阻碍现阶段我国不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

    种一棵树,自备购物袋,关掉多余的灯,拧紧水龙头,多乘公交车……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折射出的是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战略选择。

    不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技术、资金和地理位置等都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屏障。通过多种途径突破技术瓶颈,利用金融创新解决资金之困,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就是要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之路。

    多种途径突破技术瓶颈

    “技术相对落后是阻碍现阶段我国不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势必加强技术投入,但中国研发成功的技术的数量,短期内恐怕难以满足中国需求。而长期方面,最终的技术突破中国未必做不到,问题是存在碳锁定问题,中国没有太多时间去等待。”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直言。

    寻求国际上的交流与支持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环。姜谦建议,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坚持己方立场,通过建立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

    中国低碳网总编辑林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提醒,“现在存在一个焦点问题,即谁都不希望自己先进的低碳技术被轻易共享。所以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中国必须注重合资的技术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林辉建议,现阶段中国的优势是,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可利用市场进行谈判,实现技术共享。

    创新金融模式解资金之渴

    “中国消费者难以承受能源价格上涨之痛,电价涨一分钱便引起巨大争议。而政府难以承担巨大的资金补贴压力,低碳模式意味着各种低碳方面的补贴将高达几千亿,甚至上万亿,而政府最多可以补贴的数额预计为几十亿。”林伯强分析。

    力争国际社会支持的同时,金融模式的创新应该鼓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荣芳在《中国产经新闻》报社之前举办的低碳经济与中国产业安全研讨会上表示,国外能源服务公司正在实践一种新模式,这些公司并不出售一次性太阳能设备给客户,而是出售太阳能服务给客户,根据客户需要的太阳能数量进行收费。此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把一次性投资成本降下来,可能会提高客户使用新能源技术的热情。

    而且,民营经济在低碳技术及资金方面的力量或许值得挖掘。林辉说,社会上很多资金在寻找好的低碳项目。这部分资金的构成中,除了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主要包括民间资本和私人商业银行。“如果这块盘活了,则整个低碳产业的活力,就会大大活跃起来。大大降低了行政和国有资本上的风险和压力。”

    “因地制宜”推广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也要‘因地制宜’。比如说在北方一些地区,发展太阳能发电更加适合,而对于某些地区像广东,可以考虑推进沼气的利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敏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不仅要在生产上做到低碳,消费上的低碳亦是中国低碳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张皎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低碳应该从娃娃抓起。“具体到每个公民,低碳生活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娃娃抓起。把节能减排的文章编入幼儿园、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使孩子们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低碳环保教育,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是非标准。通过他们影响各自的家庭乃至社会。”

    整体上,中国的低碳模式应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林伯强表示,中国的低碳之路应该以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中国节能空间大,节能成本低;经济增长较快,以清洁能源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并不现实;民众收入有限,调整能源结构不容易。”

  原文发布地址:http://money.163.com/10/0311/00/61F4BK8800252G50.html (中国产经新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