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上半年 GDP能耗 节能减排

【中国能源报】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微升0.09% 高耗能产业增产能影响节能减排

2010-08-11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能源局3日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能源局3日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1.2%,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以此测算,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25%。

  从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上半年,煤炭行业同比下降2.69%,钢铁行业下降1.64%,建材行业下降7.61%,化工行业下降4.28%,纺织行业下降2.42%,石油石化行业上升11.35%,有色行业上升8.11%,电力行业上升4.19%。

  新增产能集中拉高能耗

  “各个行业都在淘汰落后产能,但一些行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对于石油石化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11.35%这一数据,经济和能源学者管清友告诉本报记者,“上半年我国上马了一大批石油石化项目,项目投产产生了大量能耗,但这些新增项目从投产到工业产值释放还需要一段周期。因此,能耗大了,工业增加值却没有变大,单位增加值能耗自然就上去了。”

  “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电力行业上半年都处于产能释放期,能耗上升不可避免。”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下游需求增加推动了行业的产能扩张,电力行业的产能储备,有色金属的出口扩张等都是能耗上升的影响因素,而煤炭资源的整合以及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对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起到刺激作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政认为,行业的技术进步是减少能耗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石化行业来说,上半年的上游勘探和下游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都没有太明显的进步,能耗减少不是很明显。

  “由于石油石化等行业缺乏替代效应,以行政手段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进行自身技术改革,否则必然会出现反弹,只有自我改革才能继续推动节能减排。”侯宇轩对本报记者说,“同时,产业本身的产业链长、生产环节多、新兴技术的改革需要一定缓冲期,行政手段的相对滞后拖拽了石油石化等行业节能减排的步伐。”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测算办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工业能源消费量”同“工业增加值”的比值,上半年电力行业虽然通过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等措施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但由于煤价上涨,发电成本不断增加,电力行业收益缩水,导致工业增加值这一分母也不断减少,因此,电力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依旧有所上升。

  经济行政手段双管齐下

  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今年还需在去年基础上再下降5.2%,这一幅度高于过去4年的平均降幅。

  距2010年底仅剩不到半年,吕政对节能减排和保增长的矛盾表示堪忧:“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从中长期看,要加快技术进步,短期看要加快结构调整。目前,钢铁、小火电等耗能行业市场需求旺盛,还需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使能耗增长总量小于GDP增长。”

  对此,许多专家认为,要完成“十一五”的能耗下降目标,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现状注定了节能减排所面临的压力,剩下的半年还需靠行政手段。

  侯宇轩认为,随着节能边际效用递减,节能减排由持久战进关键攻坚阶段。虽然在行政手段的督促下,减排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着“十一五”接近尾声,行政力度出现中后期疲软状态,如果政策就此松弛,不仅减排效果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会导致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死灰复燃。

  “我国初级能源价格过低,是节能减排的一大障碍。”管清友形象地说:“在我们目前的能源价格政策和产业政策下,搞水泥比搞鼠标更容易赚钱,也更容易获得贷款。这是一种逆向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的初级能源价格较低,获利容易,因此大量的投资被吸引到石油石化、电力等资源密集型行业,造成这些行业的高能耗、高排放状况不能得以缓解。由于市场需求大,项目上得快,利益来得容易,又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企业上马项目就放松了装备环保,排放标准和能耗要求,这就造成了“锁定效应”,即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使用这样的高耗能设备。

  “只要我们还是实施低能源价格政策,节能减排任务就很难完成。节能减排关键要把激励机制搞好,主要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清友对本报记者说,“而使用行政手段要在明确行政问责制度的情况下,制定严格的措施,并切实跟进监管措施,而不是强制拆除或者关停并转。从企业来说,需要进行自我改革与发展,进行科学管理与技术升级,加强产学研结合,降低耗能和企业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

  原文发布地址:http://energy.people.com.cn/GB/12402901.html (中国能源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