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水利

【中国产经新闻】5年万亿投资才能补齐农田水利设施欠账

2010-12-03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进入11月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接二连三地遭遇冷空气,除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雨雪较多外,华北、黄淮等地只见识了冷空气的干燥,却少有雨雪的身影。

  农产品(19.79,-0.44,-2.17%)价格高企的石头刚刚落地,一些粮食主产区冬雪的迟迟未来又让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而农业对气候的依赖更显示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

  进入11月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接二连三地遭遇冷空气,除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雨雪较多外,华北、黄淮等地只见识了冷空气的干燥,却少有雨雪的身影。

  受此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及江南南部、华南等地存在轻到中度气象干旱,其中华北南部、黄淮及江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存在重度气象干旱。

  冬雪迟迟不来,让业内人士担忧不已。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干旱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会有不良影响。目前看,虽然大部分麦田地上部分生长较好,但次生根发育极差,根冠比严重失调。“小麦进入越冬时间仅10天左右,若旱情进一步扩大,不能及时进行灌溉补给,将影响到小麦越冬,进而影响到明年小麦的产量。”

  而气象台11月28日传来的消息是,预计未来10天,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基本无降水,旱情将有所发展。

  天公不作美,只能靠灌溉了。但由于历史欠账问题,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难担起这个重任。据水利部副部长刘宁透露,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

  自2003年以后,中国每年都会有一场大旱,天公已经在给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敲警钟。尽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纷纷在今年慷慨解囊,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到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专家们依然不看好其对现在的旱情能起到的作用。

  “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靠一时的投入,一个工程的竣工还不能起到缓解旱情的作用。只有所有的配套措施完全到位之后,才能发挥整体的效能,消除或者减缓旱情的影响。”农科院环发所农业减灾室主任李茂松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要想完善水利设施,国家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投入建设。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几十、几百亿元的投入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要想弥补历史欠账问题,中央至少要投5年,每年投2000亿元才行。此外,还要有地方财政的配套和农民的出工出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我国欠账之多。

  所幸的是,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已经高度重视起来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今年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部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来推进。

  据此,坊间传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将成为明年一号文件的主题。

  贺在华建议,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非一家一户能完成的,政府要调动农民积极性,扩大参与范围,切实做好协调工作,有效地调动积极的力量,避免集体活动失效。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次旱情是指望不上了。对此,李茂松建议,在偿还历史欠账之前,要进行全面摸底,把整个区域的农田水利设施状况搞清楚,并据此作出规划。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后次重点”、“重点突破”的原则逐步实施。例如,在农产品主产区,应优先打井,再考虑修渠和灌溉设施等其他配套设施。

  郑风田表示,对于水电站等有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国家的财政应该更倾向于承担着巨大社会责任却没有经济效益的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困扰农民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忌用做工程的方法,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101203/22099053517.shtml (中国产经新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