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经济危机

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政策

2009-03-12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实体经济,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我国的出口出现困难,进而引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及时、果断地提出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各项政策措施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去年11月5日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这十项政策措施的每一项都有明确的实施方向,可操作性很强。例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包括: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其他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初步匡算,实施这些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此外,这十大措施的出台可以进一步拉动数倍的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

  在十项政策措施出台以后,中央政府进一步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台了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如,2008年11月10日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11月12日,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4项实施措施;11月19日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11月26日确定了解决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12月3日,研究部署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12月10日,部署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决定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12月17日决定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并研究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12月24日,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研究部署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审议并原则通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12月31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从10多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同时把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含太阳能、燃气、电力类)和空调等产品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2009年1月7日,面对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从1月中旬到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陆续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十大产业包括: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这些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细则正在抓紧制订,并将陆续出台……。各部门、各地区也紧锣密鼓地推出一系列相应配套措施和政策,如向困难群体发放消费券、就业培训券,等等。

  可以说,这些措施具有完整全面、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特点。温家宝总理把这一揽子政策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扩大内需,大规模增加财政投入。第二,调整和振兴产业。第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第四,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保持金融的稳健以支撑经济。目前,各项政策措施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财政支出正按计划逐步到位。如,中央财政去年12月份1000亿元的投资从项目到资金已经完全到位,春节以前第二批1300亿元的投资从项目到资金也已经完全到位;年初已给7400万低收入者发放了一次性补贴。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效果正逐步显现。近几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尽管GDP增速还在下降,但是GDP属于滞后型指标,一些反映未来走势的先行指标,如货币供应量和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已出现了回暖迹象。商务部在各省市调研的情况表明,部分外贸企业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出口形势已好转。而春节消费旺盛预示着扩大内需不仅仅是目标,而且已逐步成为现实。因此,一些国(境)外媒体报道,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见底回升”,“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联合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开始对中国经济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认为中国在2009年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不仅强调扩内需保增长,而且强调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就业、消费、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改善问题,因而坚定了全国人民应对危机的信心。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80.9%的被调查对象看好中国经济基本面,认为中国能持续经济发展,对国际金融危机“关心担心但不害怕”是中国社会的主流。

  实践证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体现了“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特点,使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稳定了局势。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