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经济

今年后我国经济将进入扩张期

2009-06-16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形成了3个周期。最近一轮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是2007年。从2008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收缩阶段。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会持续多久?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形成了3个周期。最近一轮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是2007年。从2008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收缩阶段。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会持续多久?怎样从经济周期运行规律的角度把握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并相应进行宏观调控?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经济周期的制度特征和形成机制。

  不同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形成经济周期的直接原因是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致。人类社会经济实践表明,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经济周期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普遍现象。但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的制度原因和形成机制是不同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这样一种力量和机制,它能够自动把经济推向扩张阶段,并最终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呈现出总需求膨胀的过热状态,也就是产出不足。产出不足的出现意味着资源已被过度利用,也意味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当经济的高速增长受到资源约束而不能持续下去时,过热的经济就会进入收缩阶段。经济收缩实际上是对经济总量和结构的一种调整。当经济通过收缩完成调整后,这种力量和机制又会很快把经济重新推向扩张阶段,导致新一轮的需求膨胀和经济过热。如此循环不已,就形成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需求膨胀为特征的经济周期。

  计划经济中存在的能够把经济推向过热状态的力量,源于传统公有制条件下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公有制企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它们在各级政府的“父爱主义”保护下,具有软预算约束的特点,其中尤以国有企业最为严重。在软预算约束下,由于企业用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一切支出都不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货币存量,因此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投资驱动和消费驱动。这势必会把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向膨胀状态,最终导致总需求膨胀或总供给短缺,使计划经济表现为短缺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种不同的力量和机制,不仅可以把经济推向经济扩张和需求膨胀,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又会把经济推进到收缩阶段,并最终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也就是产出过剩。产出过剩的出现意味着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从而经济运行呈现“冷”的状态。这种力量源自企业硬预算约束。无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还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其中的企业都具有硬预算约束的特点。这意味着企业不存在超出其预算能力的扩张驱动,因为它们必须自负盈亏,即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用自己的收入抵偿用于需求方面的一切支出并取得利润。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一方面会把经济推进到扩张阶段,甚至在需求过旺的状态下还会把经济推向过热;另一方面,由于国民收入中利润和工资是此消彼长的,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必然会把居民的消费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从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导致经济中出现消费需求不足。这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固有机制。在这种力量和机制的作用下,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是常态。投资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引致需求,因而消费需求不足必然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并最终导致总需求不足或生产过剩,从而把经济推向收缩阶段。只有在经过收缩阶段的充分调整和能量积蓄以后,经济才有可能重新进入扩张阶段。这里所说的能量积蓄,是指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即有效消费需求的增加。在经济萧条时期,居民购买力的提高既依赖于收入的增加,更依赖于物价水平的下降。伴随社会购买力和有效需求的增加,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能和市场经济固有的机制又会把经济推进到扩张阶段,直至出现新一轮的有效需求不足。如此循环不已,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经济周期。

  认识经济周期制度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现实意义

  理解经济周期的制度特征和形成机制,对于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周期的特征、掌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具有现实意义。

  从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最高的波峰年分别是1978年(11.7%)、1984年(15.2%)、1992年(14.2%)和2007年(13%);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波谷年分别是1981年(5.2%)、1990年(3.8%)、1999年(7.6%)和2009年(假设2009年为本轮周期的波谷年,增长率为8%)。如果依据波峰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总共形成了3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66年;若依据波谷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间也形成了3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33年。这就是说,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5年左右。

  本轮周期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是这期间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了积极效果,使得经济上升期得以延长;另一方面是由经济体制特征造成的。既然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就存在一种把经济推向过热的力量和机制,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周期的扩张期一般比较短,通常只需2—3年的时间就可以把经济从波谷推向波峰。而要抑制强烈的扩张驱动,把过热的经济压缩下来,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会长达5—7年。而市场经济体制则存在一种把经济推向收缩或衰退的力量和机制,经济周期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特征的,并且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因此,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周期的扩张期一般比较长,通常有6—8年甚至更长,而收缩期则比较短,一般只有1—2年甚至更短。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因此,始于1999年的新一轮经济周期,就呈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张期较长的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从处于波谷的1999年运行到波峰的2007年,长达8年。我国经济运行中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是两种经济体制转换的结果。

  既然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具有扩张期长而收缩期短的特征,因此,可以预测本轮周期的收缩期将会大为缩短。如果世界经济不出现更大程度的衰退,我国经济很可能只需经过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时间就会结束调整。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也支持这一结论。当2009年经济完成筑底以后,我国经济会重新进入扩张期,并且扩张期可能会长达七八年之久。

  理解经济周期的制度原因和形成机制,对于改善宏观调控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不同,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任务和难点是如何抑制经济过热而不是刺激经济增长;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任务和难点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是抑制经济过热。但在我国现阶段,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经济中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成分。因此,目前我国经济既存在把经济推向过热的力量和机制,也存在把经济推向过冷的力量和机制。这就意味着政府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时,面临着刺激经济增长和抑制经济过热的双重任务。

  其二,认识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和特征,有助于政府在制定扩张性或收缩性的经济政策以及进行政策转换时,增强预见性,避免滞后性。其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复苏需要能量的积蓄,即社会购买力特别是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因此,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不仅应当采取减税、增加转移支付、降息等措施刺激有效需求,更应当放开市场价格,允许价格向下调整,以提高社会购买力。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