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杭州 旅游

杭州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2010-04-27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从空中俯瞰,杭州城跨钱塘江两岸,京杭大运河蜿蜒南北贯穿,天目山、龙门山傲立南北,西湖像一面明镜镶嵌其中。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从空中俯瞰,杭州城跨钱塘江两岸,京杭大运河蜿蜒南北贯穿,天目山、龙门山傲立南北,西湖像一面明镜镶嵌其中。千百年的发展轨迹为杭州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元素,沉淀于大街小巷的一屋一檐,西子湖畔的一草一木,无不带着悠久文明的气息。

  如今的杭州,已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都市。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杭州旅游产业迎难而上,实现旅游总收入8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6%,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惊人的业绩是如何实现的?

  “以打造旅游综合体为突破口,在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中,杭州为全国旅游城市树立了样板,代表了旅游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2009年9月,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杭州调研时评价。

  从“观光经济”到“休闲经济”的转变

  2008年底,电影《非诚勿扰》让位于杭州市内的城市湿地——西溪湿地人气飙升。无论是匆匆而过的一日游,还是悠闲地住上一段时日,西溪湿地赋予了每个游客多元又全面的休闲感受。

  清晨,在西溪湿地的周家村入口,租上一艘摇橹小船,在蜿蜒曲折的河汊里游游荡荡,折上一支芦苇,惊起一群水鸟,品味一下水乡人家的船上生活;中午,由隐藏在芦苇丛中的港口上岸,走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吃上一碗特色小吃,逛逛园林故居;下午,船至湿地博物馆,从顶楼上俯瞰湿地全景,好一幅极具江南风情的湿地油画!

  如果你以为一天的游览就此结束,那就大错特错了。到了晚上,丰富的夜生活就此开始,购物、吃饭、喝茶、泡吧……玩累了,就入住在湿地公园旁边的酒店,或是坐船回到公园,租上一栋小屋,在蛙鸣中美美地睡上一觉。

  这就是西溪湿地“旅游综合体”的一个剪影。

  对于杭州市民来说,旅游综合体早已不是个陌生的名词。2008年,杭州市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杭州陆续建设了多个形态各异的旅游综合体,并通过发达的城市交通设施,将这些综合体连成一片。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周少雄曾对“旅游综合体”做过这样一个阐释——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拥有各种旅游功能和旅游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并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就是旅游综合体。一个小镇可以成为一个旅游综合体,几个村落也可以成为旅游综合体,甚至一个城市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旅游综合体。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西溪湿地已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旅游景区,而是一个既可以观光旅游又可以休闲度假的“风情小镇”。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虹称,建设旅游综合体的想法源自于对杭州旅游产业多年来面临的一些问题的反思。

  来自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显示,多年来,杭州市国外游客占游客总量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左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国内游市场比较发达,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杭州旅游产业的服务品质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由于杭州旅游景区的密集程度较高,游客们一两天时间就可以游遍杭州各大景区。而真正能够吃、住、消费在杭州的旅客占比很小。这也是杭州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度徘徊于2%至3%的缘由。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建设旅游综合体的想法萌生了——整合了参观、游览、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会展等一系列高品质服务,游客们的一切需求在综合体的空间架构内都能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选择驻留在综合体内。

  随着多个综合体的建成开放,整个杭州成为一个由众多综合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城市旅游产品”。统计显示,如今,杭州“观光游”的占比已经从80%以上降至40%左右,以建设旅游综合体为代表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下一步,杭州的目标是休闲、会展和观光。在这个意义上,杭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李虹表示。

  从“游客宜游”到“市民宜居”的转变

  跟着赵春玲大妈一路漫步至杨公堤上,环壁桥、流金桥起起伏伏,木栈道、亲水平台还有若隐若现的茅屋为这里平添一份幽静。赵大妈是地道的杭州人,自2002年西湖沿线公园逐步免费开放,就天天在西湖边锻炼身体。

  “以前,杨公堤就在一片荒草丛中,和西山路混在一起,两条路之间要么是荒地,要么就是破草屋。我们杭州本地人都是不来这里的。”赵大妈说。这个状况随着2002年底西湖西线综合保护工程的启动逐步在改变着。

  2007年,西湖西线综合保护工程竣工,杭州彻底打破了景区的围墙,完整地将西湖的每一寸绿地和水面交给了市民和游客。

  “尽管杭州损失了环湖七大公园和博物馆的门票,但旅游消费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杭州市旅游委员会负责同志称,与旅游业大发展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像赵大妈这样的杭州市民也感受到了杭州的变化——

  背街小巷得以整治,城中村逐步改造,历史文化遗迹得到保护修缮,《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等以杭州丰富的旅游文化为底蕴的演绎活动大大丰富了游客和市民的文化生活,公共自行车遍布全杭州市区,不仅解决了游客的出行问题,更为杭州市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杭州正在从一个景区密集的城市变成一个城市景区!

  “如果你去过巴黎、巴塞罗那这些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你就会发现,很多游客都喜欢在街边留影。这就是我们和人家的差距。”李虹说,“我们的风景仅仅集中在景区,而成熟的旅游城市,则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建设。”

  做到这一点,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本就是杭州旅游的特色,如果加之以合理的配套和相应的街区改造,杭州完全可以变身成为“城景合一”的城市旅游产品。

  2007年,杭州提出了十大特色潜力产业行动计划,全面启动休闲产业建设。次年,杭州市公布了《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2007—2020年)》、《关于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若干意见》等5个文件,确定在杭州大力发展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保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的潜力行业……

  从风景旅游城市、现代化国际化风景旅游城市,到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再到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杭州的城市旅游品质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级。

  从“市区旅游”到“大杭州旅游格局”的转变

  “市民需求与游客需求的矛盾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传统难题。而杭州作为一个旅游资源极为密集的城市,更是受到了多年的困扰。”李虹表示。

  统计显示,杭州全市面积为1.659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00平方公里,而核心景区只有100平方公里。其中,环西湖一带的游客人数占了杭州旅游总人数的70%至80%。过于集中的客流一方面为西湖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旅游接待压力、环境保护压力、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也对附近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如何平衡这种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旅游西进”战略应运而生。

  从地图上看,杭州下属的五大县市——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均处于杭州西部。然而,这些旅游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关注,其中就包括如今已经很有名的千岛湖、天目山。

  在杭千高速开通之前,杭州没有一条连接西部各县市的高速公路。随着这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不仅使杭州到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地之间多了一条通衢大道,也把“三江两湖”的新老景点串珠成链。

  “从空间上拉长旅游链条,不仅可以舒缓杭州市核心景区的压力,更可以带动周边县市的旅游经济,从而形成大杭州范围内的旅游梯度发展。”李虹说。

  基于这样的想法,杭州市提出了通过整合以周边县市资源,形成“大杭州”旅游格局的战略部署。杭州旅游“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更强调了区域协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形成“一心一轴六区五翼”的旅游空间格局。其中,“五翼”就是旅游合作翼,即以杭州市区为核心,形成沪杭、杭宁、杭甬、杭徽等不同方向的区域城市伙伴,展开区域旅游合作。与长三角旅游城市共同建设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杭州市近年来已经将旅游产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而非传统服务业。”李虹强调说,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产业本身的定位已经脱离了食、宿、游、购的传统概念,产业集聚、服务升级、资源整合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主题。

  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变迁中,杭州正努力探索一条卓尔不群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实现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新跨越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都市圈中,杭州,是一个特色鲜明、富于创新、勇于先行的激情活力城市。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杭州的发展更是迈入一个精彩迭出的好时期:越来越美丽的西湖和越来越漂亮的城市,引得无数中外游人赞叹不已;每年5000万以上的国内游客和200万以上的国外游客,催推着杭州旅游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杭州旅游业因此出现了许多新亮点、新载体,形成了一些新做法、新模式。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免费西湖”。杭州把美丽的西湖向游客免费开放。自2002年开始,西湖在投入大批资金进行环境整治、品质提升之后,环湖的大批原收费景点如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等,陆陆续续向社会完全打开。杭州让百姓“共享品质生活”的独特做法,引人注目。除西湖之外,杭州在全市的旅游建设发展中都坚持了这一“免费共享”的理念,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福堤、河渚街等二期大片区域,京杭大运河的小河古镇、河西直街等,中山路的南宋御街,萧山的湘湖景区、余杭的超山景区等,都是如此。事实上,杭州在放弃了每年6000万元乃至上亿元的门票等表面收入之后,却赢得了无数的人心、无数的客源,并且留住了游客的步履,延长了游客的停留天数,实现了消费档次提升、旅游总收入激升,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自觉转型和大步发展。开放的西湖和各类风景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了大量的游览空间,也为旅游业创造了许多休闲消费的服务机会,消费总额提升,停留天数增加,杭州旅游业及时地把握了休闲时代的活动特点和经营管理模式,成功地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是环境立游。杭州的旅游业发展在“环境立市”的城市战略指导下,高度重视环境风景保护,坚定地树立起“生态优先”、“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科学理念,把旅游品牌建设与环境保护优化、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杭州的许多旅游项目,如西湖、西溪、京杭大运河等三大品牌,其环境保护都作了巨额投入。其结果是:风景越来越漂亮,生态越来越优化,环境越来越宜人,城市越来越精致。目前,杭州正在把城市环境优化推进到背街小巷、寻常人家,杭州正自觉地加快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型升级。

  第三是“西溪模式”。杭州旅游在环境保护与品牌打造方面,还努力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旅游项目与环境保护,都需要大量的、持续的投入,投入如果缺乏必要的回报,这种投入是难以持久的。杭州西溪,作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与利用方面,为全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先行探索,其湿地保护的“西溪模式”,在中国湿地保护和世界湿地保护领域都受到充分肯定与普遍赞扬。自2003年正式启动以来,杭州前后实施了8年之久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初步把西溪打造成了杭州继西湖之后的又一个城市品牌,实现了“西湖西溪,双西并舞”的战略目标。杭州打造“西溪模式”的实质,是探索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保护利用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为城市(包括生态旅游等)探索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杭州为西溪的保护建设投入了百亿元以上的资金,现在不仅投入得以平衡,而且整个西溪产生了包括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品牌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杭州在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上,主动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型的开拓实践,在全国具有某种先行性的探索意义。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