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山西旅游

探索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新思维

2010-04-28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促进旅游业的顺利转型,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动力。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促进旅游业的顺利转型,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大变革、大调整,改变经济社会传统发展方式的问题愈加突出。我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确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意味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任务在国家层面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由国务院出台,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山西要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旅游业以其特有的关联带动性和综合性,无疑是重要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然而从旅游产业内部来看,要承担起促进“三个发展”的重要任务,也面临着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

  山西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突破方向何在?

  由新兴产业转向战略性产业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其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促进社会就业和实现劳动力转移、降低资源能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要上升到战略性产业,在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看来,其带动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与相关行业需要协同发展。

  据统计,旅游业涉及到的行业超过110个。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省找准旅游业与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结合点,通过挖掘游客的消费潜力,产生了综合经济效益。2009年山西旅游部门通过减免门票,发优惠券、一卡通,对大宗团队进行奖励等办法,使全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72%,境外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旅游业为全省经济企稳回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总体来看,山西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依然有限,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行、吃、住、游、购、娱”等核心行业,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加深产业延伸,促进上游产业发展;加大项目开发力度,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投资的重要领域。

  旅游业也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产业。在当前不少行业就业难的情况下,山西各旅游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充分说明旅游就业形势的向好。一个突出的数字是,2009年我省旅游就业人数为148.8万人,约占总就业人数的14.4%。我省就业困难人群多集中在传统产业,特别是大型工矿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村新增就业人口。平遥县原为省纺织基地,第一针织厂、第二针织厂等国营大厂破产后,大部分职工转产从事旅游,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而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使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利用房屋等自有生产资料开展旅游经营,就地转移就业,从事服务业,也已成为扩大就业的好门路。

  相关人士建议地方政府将旅游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及时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补贴以及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旅游企业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旅游产业人才。

  由边缘产业转向支柱产业

  在采访中,不少旅游界人士抱怨,旅游产业至今仍未摆脱边缘产业的处境。一些地区还是写得多、说得多,并没有把旅游业真正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投入微小,任其自由发展,缺乏协调整合。

  业内人士称,旅游产业定位要真正落实,必须进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理顺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全社会发展旅游业的合力,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将旅游投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设立旅游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等,积极引导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投身旅游业发展,并给予政策扶持,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使旅游业的发展获得政策保障。

  籍振芳认为,快速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产出效益,是山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的一个保证。2005年至2009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33.8%,旅游接待总人数平均增长14.38%。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GDP的12%,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省内看,旅游业经过了一个低基数基础上的高增长,但占本来就较低的全省GDP总量的比例还不大;和兄弟省市区比较,山西旅游总收入居第13位,距后面的只差几亿元,而距前面的却差几十甚至几百亿元。因此,山西旅游业必须从产业规模上入手,尽快提高产出效益。

  而针对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热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压力过大,一些潜在旅游资源却有待开发利用的现状,我省正积极推进地区旅游产业的平衡发展。为此,我省打造了大寨、西沟、后沟、东四义、乔家堡、贾家庄等一批乡村旅游热点,并力争建设3个国家特色旅游县,30个特色旅游镇,300个特色旅游村,目的就在于将旅游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特别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同时,为扶持有丰富旅游资源禀赋的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我省还推动了黄河中游旅游集中连片区的开发,在太行山、吕梁山等有发展旅游产业条件的地区,积极规划旅游扶贫试验区。

  由纯经济产业转向综合产业

  如今旅游业的经济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形成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产业的价值取向,但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旅游业应有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籍振芳说,在此方面,我省的做法是,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2009年开始,大同市大手笔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大战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实施华严寺、东城墙等修复工作以及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了景观水平,在打造王牌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多赢。

  我省还依据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提出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以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承载传统文化,积极挖掘“诚信通天下”的晋商文化,推出了晋商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博大、宽容的晋商文化氛围;积极挖掘红色经典文化,重点推进太行情·山西行、追寻先辈的足迹、走向胜利的征程等红色旅游三条线路产品建设,重点建设太行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打造与井冈山、西柏坡、延安并重的全国红色旅游第四极等,培养游客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此外,根据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的要求,我省重点开发了右玉、历山、芦芽山、太行山、吕梁山等生态旅游产品,并计划于2015年前,完善太行、黄河两条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低碳旅游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更突出了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

  但反观我省,旅游市场主体还不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市场化程度高,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但多数旅行社管理模式依然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小生产运营状态。2008年山西省旅行社总收入是16.01亿元,只占同期全国旅行社总收入的0.96%。同样,大旅游景区(点)是旅游业的主力,但我省重要景区(点)多数实行事业管理,效率和活力较低,也影响了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企业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建立起面向市场需求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共享经营网络,带动旅游产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旅游业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业也出现了一些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旅游新业态,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也在悄然兴起。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旅游者获得旅游各环节的信息也更为方便。山西省于2008年创建了山西旅游信息数码港,计划于今年推出全省的旅游信息平台和旅游手机wap网站,在上海世博会上使用三维模式等信息化技术。

  与此同时,开发适合不同旅游者个性需求的旅游产品也是现代服务业的精细化要求,像我省开发的针对入境游客的大同云冈两日游、大同——五台山——太原5日游、大同——平遥——太原5日游等国际线路,就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籍振芳说,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不断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促成旅游业的顺利转型,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动力。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