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青海 乡村旅游

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010-07-07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近年来,青海利用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自然风光等优势旅游资源,在农牧区开展“民族风情游”、“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牧家乐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逐年增多。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近年来,青海利用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自然风光等优势旅游资源,在农牧区开展“民族风情游”、“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牧家乐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逐年增多。最新调查统计显示,目前青海已建成2300多家乡村旅游接待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年收入达1亿元以上。

  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拉动当地经济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劳动力就业,同时还给当地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青海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当地农民在农闲之余,开始将客人带进一些条件好的人家接待,并自发组织村民身着民族服装,表演土族歌舞。演出结束时,客人拿出钱给乡亲们,乡亲们想不到转个“安召”唱个“道拉”还要给钱,游客对村民们自家做的针扎子、钱褡子等小饰物爱不释手,也要给钱,当时村民都不敢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逐渐地这种形式充实了农民的生活,“吹鼓”了农民的腰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同时,无形中带动了互助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随后,贵德、循化、大通等各地纷纷效仿互助,利用自家的特色资源,发展当地乡村旅游,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乡村旅游,队伍不断壮大

  “客来了,福到了!”近年在青海蓬勃而起的农(牧)家乐,已经成为青海农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极大地促进着城乡的和谐发展。

  到2005年,互助小庄村上有些人家的旅游收入上了10万元、20万元,甚至40万元。至2007年,小庄村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发展到40多户,村上95%的劳动力从事着与民俗旅游相关的行业,昔日与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已成功转型为旅游这个“朝阳产业”的从业者。仅2007年,全村共接待来自日本、美国、韩国等外国游客和台湾、香港、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游客6万余人,旅游业总收入91万元,人均旅游业收入达到16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748元的58%,民俗旅游已成为小庄村的主导产业。

  目前,青海已拥有互助土族风情游、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游、贵德黄河民俗文化游、环青海湖藏族风情游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充分展现出旅游业富民产业的特质。截至目前,仅青海海东地区就有不同规模的休闲茶园和“农家乐”680家,年总收入达9028万元,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42.8%。其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49家,20-50万元的有130家,10 -20万元的有280家,10万元以下的221家。收入的增加,改善了农民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一时间,村里的新房一座一座建成,高档家具也用上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民俗旅游接待的行业中。

  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地开展,越来越多经营规模小、发展空间大的农(牧)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逐步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旅游类型。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旅游者的迅速增加,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青海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多民族资源和独特的乡村旅游风光,对省内外游客的观光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当下,融合自然魅力、民俗魅力、原生态魅力和生活魅力等的乡村旅游,在青海西宁、海东、海北、海南、黄南等地的发展已具备相当的基础。

  随着省内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自驾车的普及、各种休假制度的完善等,青海乡村旅游的基础日趋坚实。省内乡村旅游的模式正在走向多元化,城镇近郊的“农家乐”、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和农业生态观光园共存。通过多方努力,农家乐、牧家乐快速健康发展,以“游”促“农”,为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服务。

  乡村旅游,“游”出青海农牧区发展新契机,“游”出青海生态旅游新精彩,“游”出城乡群众幸福新生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