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始终面临挑战
比股市更适合“经济晴雨表”称谓的,是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银行业兴衰和经济周期变化紧密相连,银行业经营指标既是实体经济运行的既有结果,也包含了未来经济趋势变化的先行信息。因此,读懂银行业趋势,是在不确定性中把握全球经济复苏大势的重要一环。
2014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最新的2014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排行榜(2014年排行榜是基于银行业2013年数据,其他年份也是如此,例如2008年排行榜是基于2007年数据),笔者利用海量数据,对2008——2014年危机演化七年以来,全球百强银行变迁进行了结构性研究和比较研究,五个结论值得强调:
一是“西退东进”更细节地表现为“欧退中进”。2008——2014年,来自中国的百强银行从6家增至15家,剩下的新兴市场国家里,只有新加坡的百强银行增加了1家;2008——2014年,美国上榜银行不仅没有减少,还从13家增至15家,而来自德国、爱尔兰和土耳其的百强银行分别减少了4、3和2家,来自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和意大利的百强银行则都减少了一家,这与美国领跑发达国家、中国支撑新兴市场的宏观格局相仿。
二是“西退东进”边际动力减弱。2014年百强榜单上,新兴市场银行仅多增了1家,而2013、2012和2011年分别增加了2、4和2家,这种增长势头趋缓和2013年以来“多元化退潮”的大势相吻合。
三是中国银行业争先进位到达一个高峰点。2014年,首次有15家中资银行进入百强榜单,历史性地和美国持平,除中国工商银行蝉联榜首,邮储银行、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首次进入百强榜外,其他中资银行排名也都有所上升,其中,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的排名就分别上升了16和15位,中国银行业的抢眼表现也映射了“多元化退潮”背景下中国经济“岁寒见后凋”的相对强势。
其次,全球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恢复,但长期中枢有所下降。根据笔者的测算,2014年百强银行净收入均值为245.4亿美元,较2013年百强银行的均值增长了7.64%,这一增幅是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2014年十强银行净收入均值为820亿美元,也较2013年十强银行的均值增长了6.8%。2014年,上榜百强银行ROA(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数为0.84%,中位数为0.85%,虽然略优于2013年,且明显高于2009年的0.31%和0.5%,以及2010年的0.34%和0.5%,但还是略低于2008年上榜百强银行的1.14%和1.1%,说明全球银行业一方面较危机高峰期状况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其盈利中枢水平还是低于危机前,这和全球经济复苏延续,但长期增长中枢下降的宏观大势相呼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十强银行ROA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1.3%和1.3%,高于2008年上榜十强银行的0.94%和1.1%,说明国际银行业盈利恢复具有“强者愈强”的分层特征,危机虽然对银行业发展造成了长期冲击,但也给少数大银行带来了逆势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从榜单构成看,最能抓机遇的应该是中国银行业。
再次,全球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始终是大势所趋,但近年来对传统业务的重视也有所提升。笔者借助大数据测算了危机以来上榜百强银行综合化发展水平,用净非利息收入占净收入总额的比例来表征综合化率,结果显示:2008——2014年,上榜百强银行的综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42%、41%、32%、43%、43%、38%和40%,上榜十强银行的综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44%、34%、47%、47%、47%、36%和38%。数据结构表明,虽然在危机初期全球银行业综合化率有所下降,但在宏观经济走出衰退之后,大型银行就重新回到了盈利多元化的惯有轨道上,而同期宏观监管趋严,金融创新趋慎,进而保证了这种回归综合化经营的道路上没再发生大型银行业危机。不过,2013年和2014年,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在“多元化退潮”削弱全球经济复苏动力的背景下,全球银行业经营更加聚焦于传统业务,综合化率随之略有下降并稳定在40%左右的水平。
当然,考虑到2013和2014年中国银行业上榜数量大幅增加,而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率普遍低于3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球综合化率的均值,也就是说,传统业务越发重要,但综合化经营依旧是大势所趋,中资银行在综合化经营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尚需大力推进。
此外,全球银行业资产质量较危机高峰期明显改善,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根据笔者的测算,2008——2014年,上榜百强银行的不良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82%、2.01%、3.56%、3.04%、2.84%、2.85%和2.92%,上榜十强银行的不良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1.59%、2.35%、6.05%、3.42%、3.32%、3.12%和2.52%。结果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于2009年首次出现全局性衰退,进而导致全球银行业不良率于2010年到达最高点,随后,实体经济的复苏导致企业状况改善,全球银行业不良率水平较2010年明显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危机演化7年之后,全球银行业不良率水平依旧大幅高于危机前,这说明,即便从盈利角度看全球银行业已然走出危机,但从风险角度看,危机阴影始终笼罩着全球银行业。而且,2013和2014年全球百强银行不良率的平均值连续两年上升,说明前期全球刺激性政策的政策效应已经从增长侧转到风险侧,也就是说,不仅前期刺激性政策带来的增长效能几乎消失,全球经济进入弱复苏的“新常态”,而且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资产不良风险亟须消化。对于全球银行业来说,现在和未来,都是资产质量的压力测试期。
最后,全球银行业经营效率明显改善。根据笔者的测算,2008——2014年,上榜百强银行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数分别为57.46%、69.43%、78.51%、48.93%、54.75%、57%和54.35%,中位数分别为56.1%、60.35%、51.85%、53.4%、55.6%、53.25%和54.55%;上榜十强银行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数分别为56.45%、89.04%、50.66%、51.61%、50.57%、54.03%和51.94%,中位数分别为55.15%、64.7%、52.2%、53.15%、54.15%、56.8%和54.1%。
数据结构表明,全球银行业经营效率明显提升,甚至已经高于危机前,而且,排名越是靠前的银行,在经营效率上的综合表现就越是抢眼。结合其他数据可以看出,全球银行业经营效率提升既是复苏阶段竞争加剧的结果,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节流”业已对银行业盈利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接下来的可持续复苏则需要更多地倚重于“开源”。
总之,数据表明,全球银行业复苏成果斐然,但还不到欢欣鼓舞的时候。从银行和经济的相关性看,银行恢复进一步夯实了实体经济复苏大基调,但多元化退潮背景下,全球银行业的既有风险也广泛存在,这种金融环境也使得全球经济很难快速摆脱弱复苏的“新常态”。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榜单表现十分抢眼,几乎撑起了整个新兴市场银行业的半边天,但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中国银行业始终面临挑战,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国银行业在趋利避害的道路上依旧大有可为。
- ·2016-2020年中国信托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动漫IP崛起 上海国际品牌授权...
- ·互联网金融多事之秋:P2P风险显像...
- ·微信转账新规:超2万支付手续费 ...
- ·熟人营销模式受争议 借贷宝CEO 回...
- ·全球社交博彩游戏市场收入规模已...
- ·预计2020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
- ·峰瑞资本林中华:家政服务遇冷 跳...
- ·网络小说写手成热门行业 大部分人...
- ·互联网行业深度调整浪潮汹涌 细分...
- ·徐乘和他的糖果王国“徐福记”
- ·王华和金盛现象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张新明:煤老大与金业集团
- ·新华都“掌门人”陈发树
- ·傅军:谱写新华联的商业神话
- ·吴道洪的燃烧技术神话
- ·熊晓鸽:IDG中国的财富“大管家”
- ·恒瑞“福将”孙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