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天津市 十二五 服务业 发展规划

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05-23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7%。载体进一步完善。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2008-2020年)》,特编制《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天津市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落实《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编制天津市服务业领域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全市各部门、各区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是经济总量显着扩大。2010年实现增加值4122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1.7倍,年均增速15.3%,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5年的41.5%提高到45.3%。

  二是产业结构显着优化。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64%,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创意产业比重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在津企业总部达到240家,“亿元楼”达到27座。

  三是辐射能力显着增强。全市各类基金机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第一。在内陆地区已建成18个“无水港”,口岸通关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从1019亿美元增加到1641亿美元,年均递增10%;进出口总额中外省市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储宝钢材市场、北方自行车市场等一批大型交易市场辐射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500强峰会等高端会展活动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

  四是城市人气显着提升。天津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递增26.1%,接待外地游客、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6%和23.2%,“近代中国看天津”核心旅游品牌、“乘高铁、游津城”精品线路成为北方地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五是载体设施显着完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889亿元提高到3365亿元,扩大了2.8倍。先后组织实施三批共60项全市服务业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1600亿元,85个现代金融、物流、旅游、会展、商务商贸、科技服务等子项目建成营业并发挥效益;90个现代服务业“短平快”项目多数建成开业,有力凝聚了人气,促进了消费。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天津市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良好的基础

  一是日益壮大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具备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

  二是丰富独特的文化自然禀赋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准备了充足资源。毗邻北京,东临渤海,随着京津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既可以利用北京的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资源,又可以发挥港口优势,进一步集聚区域服务业发展资源。山、河、湖、海、泉等自然资源齐备,近代工业、商业、金融、教育、文化等历史遗存丰富,为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体育休闲等行业,加速汇聚人流物流,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三是不断提速的项目载体建设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广阔平台。已推出的三批重大服务业项目直接丰富了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大批工业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逐步形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

  四是不断完善的规划政策体系为服务业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一系列行业和布局规划、专项扶持政策先后出台,工作思路和推动措施不断创新丰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

  五是不断健全的工作推进机制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服务业任务分解和目标考核制度日趋成熟,全市上下推动服务业工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二)难得的机遇

  一是调整优化结构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为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咨询策划”等现代服务业来支撑。优化需求结构为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本身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扩大消费,需要服务业加快发展。优化要素结构为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消耗低、污染小、占地少、效益高,对天津这样一个“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城市,迫切需要服务业扩大规模、提高比重。

  二是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力带动。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不断加快,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有利于强力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

  三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外部契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向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不断增强,天津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必将大有作为。

  (三)严峻的挑战

  一是各地发展服务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日益重视发展服务业,对发展服务业的项目、企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二是天津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规模小、比重低、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链接互动不紧密、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等诸多薄弱环节。三是体制机制上仍有许多制约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快速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为主线,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实施“两核两轴两带”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优势企业,基本建成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现代商贸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科技服务与创新基地、旅游强市、创意之城,为实现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天津服务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规划引领。认真制定和落实“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各产业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引导服务业企业集群化、集约式发展,推进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市场主导。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不断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科学规范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各方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格局。

  ——创新驱动。改革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南开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发掘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传承,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亮点的产业、项目和集聚区,不断增强天津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多业联动。促进服务业和三次产业的融合联动。大力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寄文化于旅游、寓商贸于会展,打造集会展、旅游、文化消费、购物和贸易一条龙式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惠及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发展面向城乡居民的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市民生活档次和品位的新兴服务业,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

  ——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7%。

  ——载体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160个重大项目和340个“短平快”项目,基本建成中心城区CBD、滨海新区CBD、中新生态城、航运城、会展城等10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三章重点任务

  按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挖掘和用好天津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创意产业、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快速做大服务业总量,加快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坚持培育本土企业和引进外来企业相结合,细化专业分工,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各个环节服务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

  (一)现代金融业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深入实施“两心、五区、一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努力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全力打造小白楼中央金融商务集聚区,基本形成机构多样、功能完善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于家堡金融区,吸引一批金融机构入驻,集聚效应初步发挥;继续完善和提升友谊路金融服务区、开发区金融区、东疆保税港金融服务区、中新生态城金融服务区和空港金融服务区;加快提高滨海高新区后台营运基地的规模和水平。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8%。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63万亿,存款余额达到3.4万亿,贷款余额2.6万亿。保费收入突破450亿元。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设立和引进更多的金融总部机构。设立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组建天津产权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在津设立全国性养老保险机构总部以及提供全新综合型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保险机构。打造国际化直接融资服务平台,办好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船舶、飞机资产租赁基金,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发展商品和金融对冲基金。支持排放权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股权交易所等发展,发起设立矿业权交易所、航运交易所和金融产品交易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推广中小企业集合性债权融资业务,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担保公司和典当行,鼓励成立企业信用联保组织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创新金融产品。做好意愿结汇改革试点。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小币种交易试点。加快保险改革试验区发展,积极开发保障性保险产品市场。推进科技、低碳、农业、消费、产业、航运等六大金融业务。支持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创新性金融业务。

  防范金融风险。明确监管机构职能,加强制度建设,监督各类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特定目的公司、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单位和各交易所科学治理、依法运营。搞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吸引各类战略投资者参与天津市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现代物流

  以钢铁、煤炭、汽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农产品、建材、石化等十大专业化行业物流为重点,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邮政物流、逆向物流、应急物流等加快发展。以天津港为原点,沿海岸线打造沿海物流发展带,沿京津走廊打造京津物流发展带;依托北部新型生态农业及现代商贸建设、西青开发区电子产业带、南港重化工基地建设、以及北辰、静海、武清的重要交通节点,打造若干个高水平的物流聚集区,做大做强钢材、建材等生产资料市场和汽车、轻纺、日用品等综合消费品市场,基本形成以“一点”为龙头、“两带”为骨架、“多点”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将天津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的港口城市,港口吞吐量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00万标箱,航空货邮吞吐量超过100万吨。100亿元批发市场达到10个,年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

  完善海、陆、空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一体化物流通道体系。加快天津港、东疆保税港、南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港口货物集疏通道功能,确立天津港口的北方主枢纽港地位。加强天津机场与首都机场的合作,扩展强化航空运输网络,提升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对接程度,大力拓展航空物流市场。加快推进环渤海京津冀区域高速铁路网建设,加快大陆桥通道建设。加快环渤海地区口岸一体化进程,实现与内地重点城市口岸的直通。

  构建多级互通的物流信息化体系。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强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交换共享。推进企业信息化平台(SOA)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级信息化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快物流园区信息化体系建设,向园区入驻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发布、物流信息查询、服务信息查询、电子商务、安全认证、软件租赁等信息化服务。以天津港信息化建设为核心,通过GPRS、3G等移动通信技术,加快国际型物流信息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津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建立航运物流服务企业诚信系统,形成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综合信息共享和应用体系。

  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推动物流资源和物流业务整合,培育管理先进、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2015年天津市A级物流企业由目前12家增加到25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由目前的2家增加到10家。

  (三)科技服务业

  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发展契机,加快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提升软件外包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高端科技服务业,建设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平台,大力培育科技服务“小巨人”,着力打造津西、滨海新区和北辰-武清三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成国际化的科技服务与创新基地。全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到2015年,科技服务业企业超过8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重点发展信息安全、数字安防、物联网、三网融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设计等软件服务,抢占信息技术、知识流程、高端业务流程外包等离岸外包市场。加快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建成我国最大的信息安全企业聚集区。

  科技中介服务业。建设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科技服务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建设和完善包括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基地、基础条件平台等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规模。加大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拓展国内科技信息和咨询市场,建立若干个国内一流的科技咨询机构。

  积极开拓新兴科技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实验检测服务。自主研发和引进一批实验检测关键技术,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能源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工程建设等领域的检测实验室建设。到2015年检测实验室数量达到600家,国家级质检中心数量达到40家。拓展物联网科技服务。依托北方国际物流平台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带动发展一批以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激光扫描等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服务手段的科技服务企业,拓展物联网科技服务应用。培育节能环保科技服务。依托中新生态城、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低碳型科技服务园区等载体,提升节能环保科技水平,培育节能环保科技服务发展壮大。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科技服务。加快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民航大学作用,开拓航空航天科技研发、飞机维修、客服中心等新兴服务,使天津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科技服务基地。

  (四)中介服务业

  建立和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品牌机构,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辐射力强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到2015年,本市中介服务业门类拓展到60个以上,从业人员增加到50万人以上,会计税务、法律仲裁、咨询评估、广告等重点行业的增加值或营业收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完善行业体系。以会计税务、法律仲裁、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信用服务、广告等行业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机构集群,发展高端服务业务,打造现代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增强其自主办会能力,提高其在行业内外的公信力。

  打造企业品牌。加大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业务外包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着名的中介机构来津执业,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知名度高和公信力强的品牌企业。通过引进专家、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促进集聚发展。以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引导同类中介服务企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创造商业机会,降低商务成本。

  二、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强化以人为本,积极引入现代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培育优势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一)商贸流通业

  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内外贸融合,进一步繁荣繁华城市,加快形成“双心、两区、多组团”的商贸流通业布局结构,努力重塑“北方商埠”。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0亿元,年均增长18%;商品销售总额3.5万亿元,年均增长20%;商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加快海河两岸商贸设施建设。推动意式风情区、津湾广场、津门津塔、嘉里中心、南站、天津湾、塘沽外滩和解放路商业街建设,吸纳特色商贸项目集聚海河两岸,形成独具天津历史人文魅力的海河精品文化旅游商贸集聚区。按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业态结构合理的标准,加大重量级商业商务设施的集聚力度,整合提升和平路-滨江道、天津站、天津西站、东马路-大胡同、水上公园周边、小白楼、友谊路、解放南路、文化中心等一批现代都市商业集聚区和南京路商务商贸带、鞍山西道-白堤路科贸街、鼓楼、古文化街、食品街等特色商业街。提升23个区域商业集聚区,促进区域商业协调发展。发展商业、旅游、文化有机结合的风情街区,增加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功能,提升服务能级。

  推动城市进一步繁荣繁华。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推进传统批发交易市场的改造提升,促进各类批发企业加快经营转型和服务功能延伸,推广总经销、总代理等经营方式。鼓励企业构建全国性批发代理经销网络,积极发展内外贸结合、跨国经营的贸易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着名商业企业和国际顶级品牌、国内着名品牌,建设旗舰店、体验中心等高档、时尚的中心城市商业、餐饮设施,繁荣繁华城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结合门店销售、快递物流等一体化趋势,推动新兴商贸服务业的集成发展。

  进一步完善便民生活服务。加快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力业态,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等新型业态。建立完善无公害绿色食品流通网络,为居民提供安全放心食品。加快发展便利商业,高标准建设一批小型超市、早点快餐、物资回收等便民商业设施。拓展提升农村流通网络,提高农村便民商业设施的配送比例,商业连锁率达到80%。

  (二)旅游业

  充分发挥天津山、河、湖、海、泉资源齐备和近代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资源、培育产业、打造品牌,加强高端旅游服务市场的培育和服务产品的开发,着力打造“一带三区九组团”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将天津建成浓缩近代文化、凝聚现代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名城和现代化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入境旅游人次达到370万,旅游外汇收入37亿美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万,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打造旅游品牌。以天津近代历史文化为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遗迹为载体,精心设计、开发、整合、建设小站练兵、意奥风情、金融名街、老城津韵等12个文化旅游主题板块,形成“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核心品牌。依托天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精心设计完善旅游线路,打造“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特色品牌。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和游艇产业。将“中国旅游产业节”办成国内旅游展会第一品牌。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通的原则,加强京津冀旅游经济合作,开展旅游线路对接、旅游产品整体宣传推广。扩大环渤海旅游区域合作和东北亚市场互动。开通跨省市旅游巴士运营专线,增加环渤海游轮旅游线路。积极推进中日韩三国十市(中国的青岛、烟台、天津、大连,韩国的仁川、釜山、蔚山,日本的北九州、下关、福冈)环黄海经济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推动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旅行社的管理力度,规范旅行社的经营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德国凯宾斯基饭店集团、希尔顿酒店集团等国际着名酒店管理集团来津发展,鼓励星级饭店企业加大投资,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到2015年,旅行社达到400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发展到100家左右,五星级酒店数量达到40家。

  (三)房地产业

  优化供给结构,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住房建设和管理水平显着提升,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五年累计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7000亿元,平均增速保持在18%左右。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调整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适度建设高档住宅;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大力培育租赁市场,促进住房资源合理流动,提高住房利用效率。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采取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

  积极推进商业地产项目建设。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各区县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开发区域,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写字楼、高级酒店、商业设施,建成一批标志性商业地产项目。

  (四)医疗、体育和教育培训业

  适应人民消费能力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不断扩大现代医疗、健康、体育、教育等服务的供给,增加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医疗健康产业。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合资合作,鼓励社会参与,兴办高水平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级。促进本市医疗机构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发展养生保健、康复、护理、体检、美容等非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保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卫生保健延伸服务。建设武清天狮、静海团泊新城、北辰天士力等健康产业园区。

  体育服务业。适应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力发展训练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转播、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产销等体育相关产业。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品研发、健身指导、场馆运营等体育服务。建立天津体育产业运营集团。全力办好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赛事。新建和提升奥体中心、团泊湖等一批体育产业园区和体育服务集聚区。

  职业教育和培训。围绕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逐步扩大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比例。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培训适应天津建设高端产业高地需要的技能人才。加快海河教育园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打造天津职业教育培训品牌。扩展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并采用国际比赛标准,打造国际性职业技能大赛品牌。大力开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教育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扩大天津市高校培养海外留学生规模。

  (五)养老、社区和家庭服务业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渠道多方式加大投入,基本建立与天津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养老、社区和家庭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投入,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国办、社会办老年照料服务机构。创新养老机构管理体制,鼓励扶持居家养老服务,培育老年服务组织和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监督管理规范化、适宜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社区和家庭服务体系。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大力发展家政、托幼、医疗、陪护、健身等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产品和内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努力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优化设施布局,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新建业态齐全的社区商业中心200个,新建和提升标准化菜市场150家,扩大便民商业设施的覆盖范围。结合新农村建设,提升改造农村便民商业设施经营环境,丰富商业业态,规范完善1000个农村社区商业网点,完善信息平台,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社区服务培训基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实行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三、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积极捕捉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催生的服务业新需求,紧跟国际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新潮流,营造宽松自由、充满活力的政策环境,大力拓展新兴服务市场,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尽快壮大新兴服务业,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一)创意及文化产业

  以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创意和动漫游戏五大重点领域为重点,促进创意产业与三次产业的互动和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创意及文化产业增值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品牌汇集、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将天津打造成为优秀创意成果的转化应用中心,优质创意资源的汇聚中心,中国北方的创意之都。“十二五”期间,全市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25%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到10%。基本形成“一带、两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建设能容纳100-150家企业发展,定位清晰,规划科学,配套完善的创意产业园区50个。培育和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达到40家。引进和培育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主题活动。

  研发设计。大力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软件与信息化相关的研发设计行业,重点包括工程设计、建筑规划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带动行业整体提升。积极吸引国家级科研技术平台、产业化基地落户,加快研发设计公共平台体系建设。

  文化传媒。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加快建成天津文化中心等市级重点文化设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着力发展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及音乐制作交易、文化展演等主体行业,积极促进文化内容创意同科技创意相融合,开发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领域、新热点,提高文化传媒行业附加值。

  咨询策划。依托在津高校、科研院所及咨询业龙头企业的专家和信息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工程咨询及各类专业咨询、商务策划行业,培育面向个人生活消费需要的新兴咨询服务行业。鼓励发展基础数据公司,为咨询策划行业提供科学、专业的统计分析支持。

  时尚创意。紧紧围绕“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与时尚体验、工艺美术等行业,坚持以创意树立形象、以文化提升品位,打造城市精品时尚创意品牌。塑造一批创意旅游精品项目,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层次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时尚创意体验中心。

  动漫游戏。加强高新技术、民俗文化与动漫游戏创作的结合,以科普、教育、娱乐为切入点,坚持作品原创与服务外包并重,重点发展游戏开发、动画设计、动漫创作等。积极培育和引进动漫游戏龙头企业和综合运营公司,逐步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拓展音像、书籍、玩具、饰品等衍生品市场。重点建设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北新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凌奥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健全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制作、信息共享、漫游测试等专业化服务。引导动漫企业组建行业联盟,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形成产业发展合力。积极举办具有天津特色的动漫游戏博览会、展示会和交易会,构建产业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

  完善文化市场。健全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成天津滨海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重点培育天津文物公司、天津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拓展艺术品交易平台,建成中国北方艺术品交易大厦,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品拍卖交易活动,打造融艺术品鉴定、评估、交易、鉴赏、拍卖于一体的艺术品产业链。

  (二)楼宇和总部经济

  紧密结合天津三次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采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技术,建设和提升改造一批绿色环保、功能完备、环境优越、服务优良的现代化楼宇,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来津设立区域性总部以及研发、营销、财务管理等职能型总部,聚集高端中介服务业,打造一批“总部楼”、“主题楼”、“特色楼”。培育年税收超十亿元的商务楼宇5栋、超亿元的商务楼宇50栋,在津各类总部数量达到300家。

  提高商务楼宇建设水平。整合楼宇地块资源,增加商务楼宇建设空间。集中建设高端商务楼,超前规划楼宇的设施规模和定位,提高甲级写字楼比重。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楼宇专业开发建设公司,优化写字楼经营开发模式,加大统一经营和单一产权并以租赁为主的写字楼比例。优化商务楼宇硬件设施,配备完善的商务设施,提高楼宇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5A”智能楼宇。加大楼宇周边地区水、气、声、光等防治力度,加强公共绿地建设,着力营造绿色低碳的办公环境。加强停车及高端零售商业、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积极培育、引进具有一流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提升商务楼宇管理品质。

  打造特色品牌楼宇。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楼宇招商机制,拓宽招商渠道,加强与国内外权威中介机构合作。建设楼宇经济服务平台,为楼宇业主和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工商、税务等综合性服务,培育一批金融楼、外贸楼、科研楼、中介服务楼、现代物流楼等,实现高端业态集聚。

  积极引进各类企业总部。融合发展总部经济,深入研究总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及选址趋势,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创新招商模式、增强中介服务等措施,主动出击,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区域性总部,知名企业的营销总部、研发总部、财务总部等职能总部,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推行政府部门与总部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提供更加人性化和符合总部企业需求的服务内容,增强现有企业总部的根植性和归属感。同时,积极扶持培育一批本地企业总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生产、销售、服务等分支机构。支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进行并购重组,提高市场拓展能力、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鼓励和支持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走出去”的实力。

  (三)会展业

  出台实施“天津市促进会展业发展办法”,推进梅江会展中心二期等展馆建设,提升已有四个展馆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展会承办能力。引进一批知名的国际会展企业,培育一批自有会展企业,大力发展会展服务机构,壮大会展主体,完善会展经济产业链。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国际矿业大会和津洽会、融洽会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会,积极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高端会展活动。到“十二五”末,全市展馆展览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引进50个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培育20个品牌展会,跻身全国会展业一线城市行列。

  四、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认真贯彻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精神,扎实推进南开区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同时,选择2—3个区县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扎实推进南开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南开区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力量强等优势,以创意为主题,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创新为保障,培育一批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影响力大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全面完成改革试点的各项任务,为全市乃至全国的服务业发展树立示范和样板。

  积极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选择2-3个基础好,条件成熟的区县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支持试点区县先行先试,紧密围绕各自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创新示范区,丰富和完善全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加大综合改革试点组织推动力度。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自上而下、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认真制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认真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将改革试点的各项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落实到规划、项目、企业及责任部门。建立试点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考核目标和奖惩办法,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和督办制度,对目标完成情况密切跟踪督促。加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宣传,不断扩大试点工作的影响,营造改革试点的良好氛围。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各部门、各区县服务业发展的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充实力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自律、协调和监督作用。

  形成工作合力。明确服务业各行业的主管部门的职责,理顺部门间的管辖关系,避免某些服务行业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位的现象。充分发挥发改委服务业工作牵头作用,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和综合协调。不断健全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机制。进一步增强对天津服务业的宣传,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氛围。

  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服务经济理论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在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等方面形成科学、统一的认识。组织各级干部赴国内服务业发展先进地区和国外先进国家考察发展经验,掌握服务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态,与时俱进地提高政府管理服务业的水平。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放宽市场准入。配合国家推进电信、铁路、民航、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生产企业剥离或外包服务功能,促进企业内部服务社会化。

  规范政府行为。推动政府职能由生产投资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严格界定政府行为边界,对于应由企业和其他组织提供的服务,政府一律停止经营。大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行业秩序。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精简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审批进度、减少审批环节。

  加快统计改革。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优惠政策,针对天津市重点行业、重点集聚区及重点项目,在财税、土地、工商登记等多方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不断填补政策空白。跟踪调查现行政策的执行效果,了解基层企业的政策需求,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改进现行政策,使政策能够始终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狠抓政策落实。制定完善政策的实施细则和保障措施,明确政策实施部门,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跟踪、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加强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完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新兴产业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加强政府、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联系,由政府向商业银行推介优质服务项目,引导商业银行向服务企业和服务业项目发放贷款。鼓励服务企业引入风险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四、进一步强化载体支撑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紧密围绕全市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结合特色优势资源,每年精心筹划和推出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以及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落实组织责任,加强协调服务,推动项目早竣工、早见效,为天津市服务业不断增加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招商工作,积极筹划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种重大博览和会展活动,加强对服务业发展规划、项目和政策的宣传,不断丰富规划招商、项目招商、集聚招商、以商招商等手段,提高招商工作水平,吸引国内外客商来津发展服务业。

  着力打造企业品牌。扶持企业走品牌扩张之路,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上市公司,形成一批拥有服务品牌、多元投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大型企业,培育一大批在本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水平的服务业企业“小巨人”。

  五、进一步强化智力保障

  引进高端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万千百紧缺人才工程”,积极引进金融、科技服务、创意产业等行业的熟悉国际规则、具有现代服务管理技能和全球性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着力引进一批创业型领军人才。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

  培养实用人才。有计划地在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服务业紧缺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掌握现代知识、具有熟练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完善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创新人才机制。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用好用活人才。

  六、进一步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分解目标任务。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以本规划为依据,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将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分解到每一年,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

  加强跟踪督促。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加大督促力度,定期进行评估,实行目标和任务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协调有关方面解决,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大力宣传引导。广泛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集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好规划。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