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零售业 并购 整合

【信息时报】零售业将现并购热潮 如何避免整合难题

2010-06-09 中国服务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家乐福进入中国15年来将首次告别“单干”。有最新消息称,家乐福收购河北零售巨头保龙仓一案,近日双方基本达成协议进入收购倒计时,并准备报送商务部做反垄断调查。

  家乐福进入中国15年来将首次告别“单干”。有最新消息称,家乐福收购河北零售巨头保龙仓一案,近日双方基本达成协议进入收购倒计时,并准备报送商务部做反垄断调查。

  

    或许,家乐福案例只是拉开下半年并购热潮的序幕。日前,中投顾问最新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零售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仍将保持相当活跃,仅3月份,共发生并购案例42起,涉及金额8.63亿美元,其中零售业并购居于首位,并购案例和涉及金额分别占到了50%和62.9%。业内人士指出,区域性并购将迎来零售行业第二次整合大潮,但内外资零售企业并购将不可逃脱整合阵痛,如何避免如沃尔玛并购好又多产生的整合难题才是关键。

  将现内资抢速外资加速局面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尤其在去年以来,国内零售行业兼并收购事件多发,家乐福并购保龙仓只是今年并购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中投顾问报告显示,去年零售企业重大并购事件就有数起,其中包括乐天收购时代零售、物美收购天津易初莲花、联华收购华联、重百吃下新世纪、广百收购新大新、茂业收购无锡一百等等。

  “零售网络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并购成为国内外零售巨头构建全国网络布局的手段,希望通过收购、整合,快速实现规模效应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中投顾问研究员黎雪荣指出,由于看好中国经济的坚挺及未来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外资零售商从沿海省份向二三四线城市挺进,今年步伐明显加快,包抄中国零售业的意图也更加明显。家乐福中国区新闻发言人陈波也表示,家乐福以每年开20~25家新店的速度在中国发展。与此同时,中国零售企业的危机意识增强,一些区域龙头企业异地扩张战略将会更加凸显。

  而记者了解到,日前,中国商业联合会公布的2009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榜单显示,17家外资企业门店合计相比上年零售百强门店增长32.3%。沃尔玛去年新开门店51家,其中34家落户在非省会城市;家乐福新开门店20家,其中7家位于非省会城市。而安永的最新分析报告也称:目前中国零售业整合度仅有20%,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零售业并购浪潮将5年不退,呈现内资抢速度,外资加速度的局面。

  “沃尔玛式”尴尬或难以避免

  外资并购内资整合阵痛期到底有多长?或许3年前,沃尔玛没有预料收购引来的“麻烦”?

  2007年,沃尔玛以2.64亿美元购得好又多35%的股权,但由于种种原因,整合一直进展缓慢。除了改造门店业绩下降、派驻人员离职,门店产权转变难、企业文化融合难等,“好又多原本的问题”使得沃尔玛难以消化,整改不得不延期。

  记者了解到,外资并购内资产生的阵痛绝不只沃尔玛并购好又多一单。英国零售巨头TESCO(特易购)曲线进入中国时,就以1.4亿英镑收购顶新集团50%的股份,并购整合也是走了弯路。TESCO中国区公司事务副总裁庄南滨表示,在与顶新集团的合作中,双方由于股权势均力敌,一直在冲突中磨合。直到TESCO增持股份从50%变为90%,TESCO才展开迅猛的赶超计划。

  “门店标识和改建等前台工作较容易,关键是后台供应链及人力资源的整合。” 逸马国际顾问总裁马瑞光表示,文化冲突是整合失败的一大主要原因。如何跨越双方文化的鸿沟,并及时处理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是企业能否顺利推动整合变革核心问题。沃尔玛整合好又多,就像两个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十分困难。他指出,并购整合中通常会遭遇难题,一是并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二是文化冲突,三是技术体系,四是双品牌和品牌替代的取舍。这都是双方整合将面临的阵痛,但企业应该通过迅速的推进融合,缩短阵痛期。

  区域性并购下半年更加明显

  对于零售业的“地方军”最终走不出兜售宿命,马瑞光表示,这是目前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导致的。一方面,大型零售商依托国际或全国连锁背景,拥有全国的采购网络及分销网络;另一方面,区域零售企业在当地市场精耕细作后,要走出去做大做强又很难达成愿望。

  “内资零售企业‘缺钱’却是个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区域性零售企业。”马瑞光指出,受制于资金、管理、信息、配送、人才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跨区域、全国性市场的扩张需求;另外,内资零售企业仍然承受着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许多地方政府在商业地产价格、租金、水电费用等政策上仍倾向于外资零售企业。种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阻碍,让区域性零售龙头最终走上出售命运。而对于外资,区域性零售由于在当地沉湎多年,有着先天优势店址资源及物业升值带来的隐性回报,因此,区域性零售龙头企业,在大型零售商眼里就是一块“肥肉”。今年下半年,区域性并购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专家视点

  尽快制定零售业并购法规

  至于最近掀起区域性并购热潮,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指出,即使外资因整合不成功,导致原有的门店销售额下降,但对于外资巨头来说也是成功的。“因为除了可获得稀缺网络资源曲线进入当地市场外,还将享受物业升值带来的资产回报。”王先庆表示,由于历史原因,许多百货公司通常除了拥有核心商圈的物业外,通常还有一些其他资产(如土地、物业等),这部分物业及资产入账时间较早,难以从报表挖掘,其价值常常被忽视。而外资并购的野心正是在于此,一方面通过并购快速扩张节省时间成本,对国内零售业形成规模紧逼优势;另一方面,通过零售渠道控制权,以及物流优势,让国内供应商逐步丧失话语权。这种现状发展下去是非常可怕的。

  他指出,国家应该尽快制定零售业并购相关法规,加强国内流通渠道控制权。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税收等限制企业跨区域扩张、发展的问题;另外,创造内、外资零售企业公平发展的环境,取消对外资零售企业超国民待遇。

  记者手记

  可怕的外资“围城计”

  “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这是10多年前法国一著名学者在评论法国商业流通业时曾说过的一句话。

  这句话表述了商业流通业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一脉相连。虽然近年来掀起的此起彼伏并购、拓店狂潮,引发了新一轮“经济主权”之忧。中央有关部门甚至就此召集了专家和业内人士低调研讨了这一轮新的并购热潮。但在“只要加强对外资进行‘后制’管理,仍认可对外资零售业积极开放的改革姿态”的论调,撩起外资巨头们再掀吞并潮的兴趣。

  表面上,外资零售巨头们把收购当地零售企业,看成利用对方的已有门店、管理人员、市场资源等,曲线进入可节省开拓市场所需的成本和时间,甚至是认为是无奈之举,因为外资作为区域市场的后来者,难以获得不可再生的优质网点。而实际上,外资想通过一个个区域围城式吞并,控制中国零售渠道及物流供应链,最终让中国供应商彻底失去话语权。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曾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对外资并购这么放纵,这将不利于本国商业流通业安全。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来外资在国内的并购,不乏有地方政府的身影,甚至政府在收购案中唱起了主角。不少城市都提出要尽快打造出国内零售航母,最后把招商引资变成了“引狼入室”,对本土商业构成强大威胁。

  我们可以看出,外资此轮并购潮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购区域性龙头企业除了可获得稀缺网络资源曲线进入当地市场外,外资还将享受物业升值带来的资产回报。如茂业国际收购成商集团后,获得了大量原来成商集团闲置的物业资产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此轮并购,外资又是玩起了“资本动作”游戏,利用国际资本甚至是游资完成收购,有人曾比喻说,这好比在中国资本市场,我们送钱给外资来打自己本土企业。说实在,我们民间资本并不差钱去收购,只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和本土零售企业过多迷恋外资的资金实力、管理经验而已。这也是外资热衷于并购区域龙头零售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chives/2010/135543.shtml (信息时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